桑瀝

桑瀝朗讀

桑瀝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桑瀝

拼音注音
Sānɡ Li
別名

桑油(《萬氏家抄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桑科植物枝條,經燒灼後瀝出的汁液

功能主治

《綱目》:"治大風瘡疥,生眉發。"

復方

1治破傷中風:桑瀝、好酒,對和溫服,以醉為度,醒,服消風散。(《摘元方》)

2治小兒身面爛瘡:輕粉、雄黃各五錢,豬膽一個,滑石一兩,硫黃五錢,穿山甲十五片(炙),鳳凰退(燒存性)五錢。為末,用桑油、豬膽汁調,絹包擦之。(《綱目拾遺》)

臨床應用

治療破傷風:取直徑3厘米、長約1米的桑枝一段,將兩端架起,中間加火烤,收集兩端滴出的桑枝油備用。成人每次10毫升(加糖少許),日服3次,服後出汗;新生兒日服3~4次,每次1~2毫升,至症狀消失為止。口服困難者改用針劑,每日肌注2次,每次4毫升。如口服使痙攣加重者,可採用注射器滴入的辦法服藥;對鎮靜作用不明顯的患者,可適量給以鎮靜劑,如冬眠1號或10%水合氯醛等;脫水患者酌情補液;對體溫高、白細胞增多,創面或肺部並發感染者,給予青黴素治療。共治17例,15例痊癒,2例無效。

製法

《萬氏家抄方》:"取桑油法,鮮桑木捶碎,裝入瓶內,用一瓶蓋口,倒埋土中,煻火煨之,油自滴下,貯罐聽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桑瀝

拼音注音
Sānɡ Li
別名

桑油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桑的枝條經燒灼後瀝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儲藏:取較粗枝條,將兩端架起,中間加火烤,收集兩端滴出的液汁。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外,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全國各地。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呂為淡黃棕色的澄明液體,略帶粘稠性。氣清香,味微苦、甘。

炮製

《萬氏家抄方》:取桑油法,鮮桑木捶碎,裝入瓶內,用一瓶蓋口,倒埋土中,搪火煨之,油自滴下,貯罐聽用。

歸經

肝經

性味

甘;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痙;清熱解毒。主破傷風;皮膚瘡疥

用法用量

內服:5-10ml。外用:塗搽。

復方

1治破傷中風: 桑瀝、好酒,對和溫服,以醉為度,醒,服消風散。 (《摘元方》)2治小兒身面爛瘡:輕粉、雄黃各五錢,豬膽一個,滑石一兩,硫黃五錢,穿山甲十五片(炙),鳳凰退(燒存性)五錢。為末,用桑油、豬膽汁調,絹包擦之。 (《綱目拾遺》)

臨床應用

治療破傷風。取直徑3cm、長約lm的桑校一段,將兩端架起,中間加火烤,收集兩端滴出的桑校油備用。成人每次10ml(加糖少許),日服3次,服後出汗;新生兒日服3-4次,每次l-2ml,至症狀消失為止。口服困難者改用針劑,每日肌注2次,每次7ml。如口服使痙攣加重者,可採用注射器滴入的辦法服藥;對鎮靜作用不明顯的患者,可適量給以鎮靜劑,如冬眠1號或10露水合氫醛等;脫水患者酌情補液;對體溫高、白細胞增多,創面或肺部並發感染者,給予青黴素治療。共治17例,15例痊癒,2例無效。

各家論述

《綱目》:治大風瘡疥,生眉發。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