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根

茄根朗讀

茄根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茄根

拼音注音
Qie Gēn
別名

茄母(《摘元方》)。

出處

《開寶本草》

來源

為茄科植物。9~10月間,全植物枯萎時連根拔起,除去幹葉,洗淨泥土,曬乾。

生境分佈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性狀

乾燥的莖多已切成小段,根為須狀,通常彎曲錯綜,主根不明顯,質堅實,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心為木質部。莖圓柱形或扁壓狀圓柱形,有分枝,切斷的枝條長12~20厘米,表面棕灰色,光滑,除具細密的細縱皺紋外,並散佈黃白色的點狀皮孔,葉痕半月形,微隆起,每個葉痕上有殘存的枝條或枝痕。質輕而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不平坦,纖維性,中央有空穴,氣微弱。以乾燥、無葉者為佳。

藥理作用

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

性味

甘辛,寒。

1《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2《醫林纂要》:"辛鹹,寒。"

3《陸川本草》:"性寒,味甘,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久痢便血,腳氣,齒痛,凍瘡。

1《開寶本草》:"主凍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2《日用本草》:"燒灰敷凍瘡穿爛處。"

3《滇南本草》:"行肝氣,洗皮膚瘙癢之風、遊走引風,祛婦人下陰濕癢,陰濁瘡。""根、葉,蒸熱治癱瘓。"

4《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5《醫林纂要》:"散熱消腫,治風痺。"

6《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癱瘓,洗痔瘡。"

7《天寶本草》:"去下焦濕熱,痰火,腳氣。"

8《嶺南採藥錄》:"有收斂性。治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洗、搗汁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復方

1治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為末。以沙糖水服之。(《簡便單方》)

2治牙齒齲痛:一茄根搗汁,頻塗之。二陳茄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海上名方》)

3治牙痛: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每用點牙即落。(《鮑氏小兒方》)

4治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在紙上,捲筒安入內,一日一上。(《乾坤生意》)

5治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簷下,逐日煎湯洗之。(《簡便單方》)

6治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稀,時時擦之。(《摘元方》)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將茄子根製成每毫升含生藥2克之糖漿,每次50毫升,日服2~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療程。試治68例,近期控制22例,顯效21例,好轉19例,無效6例。本藥的祛痰作用較好,平喘作用較差,對肺部羅音消失不夠滿意。服藥後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肝、腎功能未發現明顯的影響。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茄根

拼音注音
Qie Gēn
別名

茄母、茄子根

英文名
Root of Garden Eggplant, Root of Eggplant
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茄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melongena L.

采收和儲藏:9-10月間,全植物枯萎時連根拔起,除去幹葉,洗淨泥土,曬乾。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南海或有疏刺,全體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4.5cm;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8cm,寬5-11cm,先端鈍尖,基部不相等,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能孕花單生,不孕花蠍尾狀與能孕花並出;花萼鍾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色,直徑約3cm,裂片三角形,長約1cm;雄蕊5,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喉部,花藥黃色,分離,先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球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於形或長柱形,溶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後結實。

性狀

性狀鑒別 商品多已切成小段。主根通常不明顯,有的略呈短圓錐表,具側根及多數錯縮綜彎曲鬚根,表面淺灰黃色。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近圓柱形,直徑1-2cm,有分枝,表面黃白色至淺灰黃色,有細密縱爭皺紋和點狀皮孔;葉痕半月形,並有枝條殘基或枝痕。體輕,質堅硬,斷面不平坦,纖維性,共同白色,中央有淡灰綠色髓部或呈空洞狀。氣微,味微鹹。

以身干、色灰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黃切面:木栓層2-3列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偶郵方晶。韌皮部狹窄,韌皮纖維斷續成環。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佔大部分,木射線寬1-3列細胞。

粉末特徵:黃白色。1草酸下砂晶細胞眾多,內充滿草酸鈣砂晶。2韌皮纖維多斷碎,完整者長1768-3536μm,直徑40-57μm,壁厚約16μm,或更厚,胞腔大的有的含有的含草酸鈣小方晶,纖維一側壁可見波狀彎曲。3草酸鈣方晶直徑7-17μm。4導管為具緣紋孔,常與木纖維並存。

化學成分

根皮中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1],根含得草醛(vanillin),異東莨菪素(isoscopoletin),對-氨基苯甲醛(P-aminobenzaldehyde),咖啡酸乙酯(ethylcaffeate),N-氫基苛一甲醛(P-aminobenzaldehyde),咖啡酸乙酯(ethyl caffeate),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N-trans-feruloyltyramine),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N-trans-feruloyltyramine),N-反式阿魏酰基去甲辛弗林(N-trans-feruloyloctopamine),-N反式-對-香豆酰基酪胺(N-trans-p-coumaroyltyramine),N-反式-對-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N-trans-p-coumaroyloctopamine),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 acid)[2]。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外,防蛀。

藥理作用

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

性味

味甘;辛;性寒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清熱止血。主風濕熱痺;腳氣;血痢;便血;痔血;血淋;婦女陰癢;皮膚瘙癢;凍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汁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主凍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2.《日用本草》:燒灰敷凍瘡穿爛處。

3.《滇南本草》:行肝氣,洗皮膚瘙癢之風、遊走引風,祛婦人下陰濕癢、陰濁瘡。根、葉,蒸熱治癱瘓。

4.《本草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NI,口蕈。

5.《醫林纂要》:散熱消腫,治風痺。

6.《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癱瘓,洗痔瘡。

7.《天寶本草》:去下焦濕熱,痰火,腳氣。

8.《嶺南採藥錄》:有收斂性。治赤白下痢。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