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兜竻蔃

露兜竻蔃朗讀

露兜竻蔃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露兜竻蔃

拼音注音
Lu Dōu Le Qianɡ
別名

勒角蔃(《嶺南草藥志》),露兜根(《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露兜樹科植物露兜樹根頭。全年可采。切片,曬乾。

化學成分

根含酚類、氨基酸、糖類。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

治感冒,溫熱,肝炎,腎炎,尿路感染,跌打損傷。

1《本草求原》:"治夾色傷寒,日久舌底已黑。"

2《嶺南採藥錄》:"治眼熱痛。"

3《陸川本草》:"治跌打斷筋。"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發汗解熱,利水化濕。治感冒發熱,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肝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露兜竻蔃

拼音注音
Lu Dōu Le Qianɡ
別名

勒角蔃、茄骨、露兜勒根、豬鋸、老鋸頭

英文名
root of Thatch Screwpine
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露兜樹科植物露兜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danus tectorius Soland.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喜生於村旁、路邊、山谷、溪邊及濱海地區。

資源分佈: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原形態

露兜樹,常綠分枝灌木或小喬木,常具氣生根。葉簇生於枝頂,革質,帶狀,長約1.5m,寬3-5cm,頂端漸狹成一長尾尖,邊緣和背面中脈上有銳刺。雄花序由數個穗狀花序組成,穗狀花序無總花梗;佛焰苞長披針形,近白色,長12-26cm,寬1.5-4cm,先端尾尖;雄花芳香,雄蕊常為10餘枚,多可達25枚,著生於長達9mm的花絲束上,呈總狀排列;雌花序頭門面,單生於枝頂,圓球形;佛焰苞多數,乳白色,長15-30cm,寬1.4-2.5cm,邊緣具疏密相間的細鋸齒;心皮5-12枚合為1束,中下部聯合,上部分離,5-12室,每室有1粒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懸垂,由40-80個核果束組成,幼果綠色,成熟時橘紅色。花期8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蔭蔽。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先肥沃、疏鬆、潮濕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春季,剪下基部矮小萌櫱分株,按行株距1.2m×0.8m開穴定植,淋水保苗。

田間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4次,結合中耕除草,施肥2-4次。

化學成分

根莖含大黃素甲醚(physcion),中國蘚醇(cirsilineol),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菜油甾醇(campesterol),胡蘿蔔甾醇(daucosterol),以及胡蘿蔔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和菜油甾醇葡萄糖甙的混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4-烯-3-酮-(β-sitostenone)及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等。

歸經

肺;肝經

性味

味淡、辛;性涼

注意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發汗解表;清熱利濕;行氣止痛。主感冒;高熱;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小便淋痛;眼結膜炎;風濕痺痛;疝氣;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燒存性研末。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治夾色傷寒,日久舌底已黑。

2.《嶺南採藥錄》:治眼熱痛。

3.《陸川本草》:洽跌打斷筋。

4.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發汗解熱,利水化濕。治感冒發熱,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肝炎。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