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蘆

藜蘆朗讀

藜蘆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藜蘆

拼音注音
Li Lu
別名

黑藜蘆、山蔥、大葉藜蘆、棕包頭、人頭髮、七厘丹

來源

百合科藜蘆屬植物藜蘆Veratrum nigrum L.,以部或帶根全草入藥。5~6月末抽花莖前採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性味

辛、苦,寒。有毒。

注意

內服宜慎,孕婦忌服。不宜與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同用。

功能主治

祛痰,催吐,殺蟲。用於中風痰壅,癲癇,瘧疾,骨折;外用治疥癬,滅蠅蛆。

用法用量

0.5~1錢;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藜蘆

拼音注音
Li Lu
別名

蔥苒(《本經》),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吳普本草》),梨盧(《本草經集注》),蔥菼(《別錄》),蔥白藜蘆、鹿蔥(《本草圖經》),憨蔥(《儒門事親》),旱蔥(《山東中藥》),山棕櫚(《農藥植物手冊》),山白菜、蘆蓮,藥蠅子草、山苞米(《遼寧經濟植物誌》),人頭髮、毒藥草(《四川中藥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黑藜蘆根莖。5~6月未抽花莖時採挖,除去苗葉,曬乾或用開水浸燙後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山野、林內或灌木叢間。分佈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陝西、四川、江蘇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多數,細長,帶肉質。莖直立。葉互生,廣卵形、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約10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式帶微波狀,基部漸狹而下沿呈鞘狀,抱莖;上面青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平行脈隆起。頂生大圓錐花序,總軸及枝軸均密被灰白色綿毛;雄花常生於花序軸下部,兩性花多生於中部以上;枝軸基部有披針形苞片1枚,背面及邊緣密被細綿毛;花多數,花梗基部具1小苞片,背面有細綿毛;花被6,紫黑色,卵形,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長5~6毫米,寬約2毫米,上面光滑,下面被綿毛;雄蕊6,花絲絲狀;子房卵形,3室,花柱3裂,先端外展。蒴果卵狀三角形,長1.5~2厘米,熟時2裂。種子多數。花期7~8月。果期8~9月。

性狀

乾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束。鬚根多數,簇生於根莖四周,長12~20厘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橫皺,下端多縱皺。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實,斷麵粉性者為佳。

毒性

天目藜蘆毒性甚大,其半數致死量與萱草根相似,但無蓄積中毒現象,黑藜蘆浸出液的半數致死量為1.78±0.38克/公斤。興安藜蘆根的粉劑對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蘆定鹼中毒時主要影響橫紋肌,動物死於呼吸停止。

國外產綠藜蘆(美國及加拿大),白藜蘆(歐洲)根莖中的原藜蘆鹼A和B等均有降壓作用,並應用於高血壓的治療。藜蘆定鹼(作用與原藜蘆鹼不完全相同)靜脈注射於狗,可引起血壓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經切除後,更大劑量可釋放腎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在原藜蘆鹼降壓的基礎上,藜蘆定鹼可引起明顯的升壓作用。藜蘆一類生物鹼的降壓原理系通過左心室、肺迷走神經纖維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抑制,小劑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劑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樞,口服量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藜蘆鹼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最常見者為噁心、嘔吐,有時引起心律不齊,低血壓,用阿托品及麻黃鹼可糾正之,小量藜蘆和其他降壓藥物合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降低毒性。

化學成分

黑藜蘆根、根莖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紅介芬胺、秋水仙鹼、計明胺及藜蘆酰棋盤花鹼等生物鹼。

天目藜蘆根含天目藜蘆鹼、天目藜蘆寧鹼等多種生物鹼。

蒜藜蘆根含藜蘆胺、玉紅介芬胺、龍葵胺、脫氧介芬胺等生物鹼及β-谷甾醇。根莖含介芬胺、藜蘆胺、棋盤花辛鹼、玉紅介芬胺及棋盤花酸δ-內酯-16-當歸酸酯等生物鹼。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

天目藜蘆之總鹼及天目藜蘆寧鹼,貴州產黑藜蘆根的初提液,遼寧烏蘇裡藜蘆混合鹼,雲南產小藜蘆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蘆之總鹼,毛葉藜蘆之總鹼,興安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製品的醇溶液,經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急速耐受現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制或暫停(即Bezold-Jarisch效應)。天目藜蘆的初提液乙較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經鑒定為百合科藜蘆屬)的初提液甲降壓作用強2~3倍,於麻醉貓的降壓實驗中,毛穗藜蘆總鹼較毛葉藜蘆總鹼作用強,天目藜蘆總鹼較前兩者弱,肌肉注射量需大於靜脈注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壓作用,可維持較長時間,口服需大於靜注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時已有個別動物表現中毒症狀(噁心、嘔吐),甚至死亡,故肌肉注射與口服給藥不太安全;預先應用氯丙秦可防止發生噁心、嘔吐。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的初提液甲對慢性腎型高血壓犬(灌胃)表現降壓作用,貴州產黑藜蘆初提液對腎型高血壓兔亦有降壓作用。關於藜蘆生物鹼一類的降壓原理,一般認為,由於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經竇神經及迷走傳入纖維反射性地抑制血管運動中樞,引起血壓下降。離體兔耳及貓後肢灌流無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毛穗藜蘆鹼的降壓作用中,腦和腎血管舒張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暫。日本產蒜藜蘆提取物亦有降壓作用,並謂與綠藜蘆相似。

2其他作用

天目藜蘆對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無明顯治療作用。興安藜蘆對妊娠毒血症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蘆對家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

歸經

1《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2《本草再新》:"入肝經。"

性味

苦辛,寒,有毒。

1《本經》:"味辛,寒。"

2《別錄》:"苦,微寒,有毒。"

注意

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

1《本草經集注》:"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葯、五參,惡大黃。"

2《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

3《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之。"

功能主治

吐風痰,殺蟲毒。治中風痰湧,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洩痢,頭痛,喉痺,鼻息,疥癬,惡瘡。

用於中風、癲癇、喉痺症見痰涎湧盛。用於疥癬禿瘡。此外,以本品研末外滲,有滅虱功效。又近用以殺滅蚊蠅及其幼蟲,也作農藥殺蟲劑及獸醫作催吐藥使用。

1《本經》:"主蠱毒,咳逆,洩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

2《別錄》:"療噦逆,喉痺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3《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洩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4《本草圖經》:"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蝦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5《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搐鼻或調敷。

復方

1治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郁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經驗方》)

2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

3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干,搗羅為散,入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4治頭痛鼻塞腦悶:藜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搐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

5治黃疸: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肘後方》)

6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發時一丸,臨發時又一丸,勿次食。(《補缺肘後方》)

7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鬱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虀水調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8治諸瘑瘡,經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細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於瓷合中,旋取塗之,以瘥為度。(《聖惠方》藜蘆散)

9治鼻中息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蘆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敢,用紙拈子,展藥,點於息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塗藥在於兩畔,恐涕落於藥上。(《聖惠方》)

十治牙疼:納藜蘆末於牙孔中,勿咽汁。(《千金翼方》)

⑾治白禿:末藜蘆,以臘月豬膏和塗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補缺肘後方》)

⑿治頭生蟣虱:藜蘆末摻之。(《仁齋直指方》)

⒀治疥癬: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斗門方》)

⒁中風,牙關緊閉。用藜蘆一兩,去苗頭,在濃煎的防風湯中泡過,焙乾,切細,炒成微褐色,研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藥灌下。以吐風涎為效,末吐再服。

⒂誤吞水蛭。用藜蘆炒過。研為末,水送服一錢將水蛭吐出。

臨床應用

1治療瘧疾

取天目藜蘆3根(1寸長),插入雞蛋(1個)內燒熟。去藥吃蛋。於發作前1~2小時服。忌魚腥;孕婦及潰瘍病患者忌服。治療現症病人120例,痊癒10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休止期患者36例,痊癒33例,無效3例。

2治療骨折

能促進骨折癒合,從而縮短治癒時間,尤以股骨幹骨折最為突出,平均臨床癒合日期為37天,但癒合時間長短與骨折類型及手法復位技術有明顯關係。據認為,應用藜蘆治療,需在骨折兩斷端血運良好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用法:將黑藜蘆根須洗淨、曬乾、研粉,加等量黃連素製成含量10毫克之片劑內服。成人每次30毫克,日服3次,用涼開水送下。用藥時間依據臨床癒合情況而定,一般約為2~4周。同時按常規予以復位及固定。服藥後多數病例脈搏偏快,全身和局部有發熱感;3例發現在肝功能正常情況下血清鹼性磷酸酶均有所增高。

各家論述

1《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2《本草經疏》:"藜蘆,《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痺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湧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洩熱殺蟲,故主洩痢腸澼,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瘡,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湧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勿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津液也。"

附:藜蘆和常山都是驅痰藥,但作用不同。李時珍說:"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

備註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1毛穗藜蘆,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線狀披針形,長約30厘米,寬1~5厘米。圓錐花序,花較稀疏;小花梗長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圓。分佈遼寧、吉林等地.

2毛葉藜蘆,又名:巖棕、小棕。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長達25厘米以上,寬達10厘米以上,莖部葉漸小,為披針形;葉背具灰白色綿毛。小花梗長2~5毫米;花被6,白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約10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及細柔毛。

生於高山草坡。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3興安藜蘆,葉卵狀橢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絨毛。圓錐花序下枝較長,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較花被短,花被淡黃綠色。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

4天目藜蘆,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長28~36厘米,寬4~10厘米,莖部葉披針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花少數,褐綠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圓形或線狀卵形。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5蒜藜蘆,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0~30厘米,寬7~12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基部有卵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花被綠白色。生溪邊、林下、山谷濕地。分佈長江流域各地。

6小藜蘆,參見"小天蒜"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藜蘆

拼音注音
Li Lu
別名

蔥苒、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蔥苒、蔥炎、藜盧、鹿白藜蘆、鹿蔥、憨蔥、蔥蘆、蔥管藜蘆、旱蔥、人頭髮、毒藥草、七厘丹

英文名
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 陶弘景:藜蘆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2.《蜀本草》:《圖經》雲,葬蘆,葉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著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雕估。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陰乾。

3.《本草圖經》:黎蘆,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藜蘆、牯嶺藜蘆、毛穗藜蘆、興安藜蘆及毛葉藜蘆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eratrum nigrum L. 2.Veratrum schindleri Loes.f. [V.cavaleriei Loes.f.;V.maximowiczii auct. Non Baker]. 3.Veratrum maackii Regel [V. mandschuricum Loes.f.]. 4.Veratrum dahuricum(Turcz.)Loes.f.[V.album L. var. dahuricum Turcz.]. 5.Veratrum grandiflorum (Maxim.)Loes.f.[V.puberulum Loes.f.]

采收和儲藏:5-6月未抽花葶前採挖,除去葉,曬乾或烘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藜蘆生於海拔1200-3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叢中。 2.牯嶺藜蘆生於山坡林下蔭濕處。 3.毛穗藜蘆生於海拔400-1700m的山地林下或高山草甸。 4.興安藜蘆生於草甸和山坡濕草地。 5.生於海拔2600-400m的山坡林下或濕生草叢中。

資源分佈:1.藜蘆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2.牯嶺藜蘆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 3.毛穗藜蘆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和山東等地。 4.興安藜蘆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和遼寧。 5.毛葉藜蘆分佈於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四川和雲南。

原形態

1.藜蘆,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植株粗壯,基部的鞘枯死後殘留為有網眼的黑色纖維網。葉互生;無葉柄或莖上部葉具短柄;葉片薄革質,橢圓形、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25cm,寬約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兩面短毛。圓錐花序30-25cm,寬約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兩面短毛。圓錐花序30-50cm,側生總狀花序常具雄花,頂生總狀花序常較偶生花序長2倍以上,幾乎全部為兩性化,總軸和枝軸密被白色綿狀毛;花被片6,開展或略反折,長圓形,長5-8mm,寬約3mm,全緣,黑紫色;雄蕊6,花藥腎形,背著,匯合為1室;子房卵形,3室,無毛,花柱3。蒴果卵圓形,具三鈍稜,長1.5-2cm,寬1-1.3cm。種子扁平,具膜質翅。花、果期7-9月。 2.牯嶺藜蘆 多年生草本,高約1m。植株基部具棕褐色帶網眼的纖維網。葉互生;葉柄長5-10cm;葉片寬橢圓形,有時狹長圓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長而擴展,具多數近等長的側生總狀花序,總軸和枝軸具灰色白綿狀毛,側生花序的花梗長6-8mm;花被片6,淡黃綠色、綠白色或褐色,伸展或折反;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藥近腎形,匯合成1室;蒴果橢圓形;種子扁平,具翅。花、果期6-10月。 3.毛穗藜蘆 植株高60-160cm。莖較纖細,基部稍粗,中鞘直徑約1cm,被棕褐色有網眼的纖維網。葉互生;葉柄長達10cm;葉片折扇狀,長圓狀披針形室狹長圓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長25-50cm,常疏生較短的側生花序,總軸和枝軸密生綿狀毛;花梗長約為花被片的2倍,長可達1cm或更長,側生花序上花梗明顯短於主軸上花梗;花多數,疏生;花被片6,開展或反折,黑紫色;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藥近腎形,背著,匯合為1室。蒴果橢圓形;種子扁平,具膜質翅。花、果期7-9月。 4.興安藜蘆 植株高70-150cm。基部 具無網眼的纖維束。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基部無柄,抱莖,背面密被銀白色短柔毛。圓錐花序近紡錘形,長20-60cm,具多數近等長的側生總狀花序,頂端總狀花序近等長於側生花序,總軸和枝軸密被白色短綿狀毛;花被片6,近直立或稍開展,基部具柄,邊緣嚙狀,背面具短毛;花被片淡黃綠色帶苞,白色邊緣;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蒴果橢圓形。種子扁平,具翅。花期6-8月。 5.毛葉藜蘆 植株高大。基部 具無網眼的纖維束。葉寬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基產抱莖,無柄,背面密被褐色或淡灰色短柔毛。圓錐花序塔狀,長20-50cm,頂生總狀花序較偶生總狀花序長約1倍;花大,密集,花被片6,綠白色,基部略具柄,邊緣具嚙蝕狀牙齒,外花被片背面密生短柔毛;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3/5,花藥近腎形,背著,匯合為1室;子房密被短柔毛,3室,花柱3。蒴果。種子扁平,具膜質翅。花、果期7-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藜蘆 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4cm,直徑0.5-1.5cm;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蓑衣,有的可見斜方形的網眼,下部著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曲,長10-20cm,直徑0.1-0.4cm;黃白色或黃褐色,具細密的橫皺紋;體輕,質堅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細木心,與皮部分離。氣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2)牯嶺藜蘆 根莖呈圓柱形,長1-1.7cm,表面棕黃色,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黑色纖維;下部著生10-20條細圓柱形根;長短不等,直徑約0.2cm,微彎曲,表面暗褐色,並現皺縮條紋,質地堅脆,斷面黃白色。味苦澀。 (3)毛重穗藜蘆 根莖呈圓柱形,黃棕色,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黑色纖維,下部密生20-30條。根細柱狀,直徑約0.2cm,長短不等,微彎曲,棕黃色,質脆,斷面灰白色,葉苦澀。 (4)興安藜蘆 形似藜蘆。根莖長1-1.5cm,直徑1-2cm。根長5-8cm,直徑1-2cm。 (5)毛葉藜蘆 形似藜蘆。根莖長1-2cm,直徑0.8-1.3cm。根長4-12cm,直徑1-3cm。 顯微鑒別 (1)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徑向延長,外壁稍厚,下皮為2-3列類圓形細胞,無細胞間隙。皮層占根絕大部分,外側有大型切向裂隙,薄壁細胞含針晶束及澱粉粒。內皮層明顯,內壁及側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過細胞位於木質部束外方。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木質部發達,由木薄壁細胞和導管組成。導管類圓形,壁較厚,黃色微木化,原生導管較小,後生導管較大。韌皮部束位於木質部束弧角間,7-14原型,細胞較小。 根莖橫切面:最外為黑褐色的後生皮層,約3-4列細胞;皮層約佔半徑的1/3,有周木型葉跡維管束散在;內皮層細胞內壁及側壁增厚;中柱有多數維管束散在,近皮層處密,多為外韌型,內部者多為周木型,尚可見自中柱鞘發生的根跡組織。 (2)牯嶺藜蘆 根橫切面 表皮細胞略徑向延長;腔隙約占皮層寬度的1/3-1/4,針晶束較少;中柱甚小,初生木質部14-17原型。 (3)興安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徑向延長;腔隙約占皮層寬度的1/2-2/3,含草酸鉦針晶束;中柱小,初生木質部8-12原型。

毒性

毒性:天目黎蘆毒性甚大,其半數致死量與萱草根相似,但無蓄積中毒現象黑黎蘆浸出液的半數致死量為1.78±0.38g/kg。興安黎蘆根的粉劑對口、鼻、眼腦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黎蘆定鹼(Veratridine)中毒時主要影響橫紋肌,動物死於呼吸停止國外產綠藜蘆V.Viride (美國及加拿大),白藜蘆V.Alb-um (歐洲)根莖中的原藜蘆鹼 Protoveratrine A和 B等均有降壓作用,並應用於高血壓的治療。藜蘆定鹼(作用與原藜蘆鹼不完全相同)靜脈注射於狗,可引起血壓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經切除後,更大劑量可釋放腎上腺索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在原藜蘆鹼降壓的基礎上,蔡蘆定鹼可引起明顯的升壓作用。藜蘆一類生物鹼的降壓原理系通過左心室、肺選走神經纖維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抑制,小劑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劑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樞,口服量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黎蘆鹼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最常見者為噁心、嘔吐,有的引起心律不齊,低血壓,用阿托品及麻黃鹼可糾正之,小量黎蘆和其他降壓藥物合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降低毒性。

化學成分

1.藜蘆 根莖含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eace-tylprotoveratrine)A,計默任鹼(germerine),原藜蘆鹼(protoveratrine)A,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計米定鹼(germidine),雙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idesacetyl protoveratrine)A,藜蘆秦(verazine),新計布定鹼(neogermbudine),芥芬胺(iervine),藜蘆酰棋盤花鹼(veratroylzygadenine),玉紅芥芬胺(rubijervine),異玉紅芥芬胺(isorubijervine),藜蘆胺(veramine),藜蘆鹼胺(veratrum-alkamine)A、B、C、D,藜蘆甾二烯胺(veratramine),藜蘆米寧(veramiline),3,15-二當歸酰基計明胺(3,15-diangeloylgermine),茄咪啶(solamid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胡蘿蔔甙(daucosterol),蠟酸(cero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2.毛葉藜蘆 根、根莖含棋盤花辛鹼(zygacine),芥芬胺,藜蘆甾二烯胺,藜蘆秦(verzine),茄啶(solanidine)。毛葉藜蘆定鹼(hakurirodine)及玉紅芥芬鹼(rubijervine)等。 3.興安藜蘆 地下部分含:偽芥芬胺(pseudojervng)藜蘆鹼甙(veratrosine),藜蘆甾二烯胺,芥芬胺,藜蘆定(verdine),玉紅芥芬胺,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藜蘆酰棋盤花胺,異玉紅芥芬胺,藜蘆秦,藜蘆胺。4.毛穗藜蘆 根莖含藜蘆秦,當歸酰棋盤花胺(angeloylaygadenine),毛穗藜蘆鹼(maackinine),計馬尼春鹼(germanitrine),棋盤花鹼(zygadenine),藜蘆秦寧(verazinine)。 5.天目藜蘆 根及根莖含天目藜蘆鹼(tiemulilumine),天目藜蘆寧鹼(tiemuliluminine)。 6.光脈藜蘆 根含藜蘆鹼甙,2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異藜蘆甾二烯胺(23-O-β-Dglucopyranosyl-20-isoveratramine),(22S,23R,25S)-23-O-β-D-吡員葡萄糖基-5,11,13-藜蘆甾三烯胺-3β,23-二醇[(22S,23R,25S)-23-O-β-D-glucopyranosyl-5,11,13-veratratrienine-3β,23-diol]。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藜蘆乙醇提取物0.05-0.15g/kg給麻醉狗靜脈注射,能使血壓降低,並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制。藜蘆降壓作用是反射性的,即藥物作用於心、肺和頸動脈竇的感受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地引起血壓下降。本品對慢性高血壓狗口服用1-2.5g/kg,連服14天,亦有降壓作用。藜蘆所含總生物鹼有反射性降壓和減慢心率的作用,其中紅藜蘆鹼(盧比介文胺)貓靜脈注射的降壓劑量為0.03mg/kg;計末林鹼5-10μg/kg貓靜脈注射可使血壓下降70% ,維持數小時之久;藜蘆鹼(介文胺)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9.3mg/kg。天目藜蘆鹼甲、乙均有降壓作用。天目藜蘆鹼乙作用較強,貓靜脈注射0.45-0.6mg/kg引起反射性降壓32%-75% ,維持15-60分鐘,無塊速耐受性。

2.殺蟲:藜蘆1%-5%水浸液對蚊、蠅、蚤、虱有強烈的毒殺作用。

3.其它作用:藜蘆所含總生物鹼具強烈局部刺激作用,口服能催吐祛痰。

4.毒性:成人口服藜蘆鬚根70mg即發生中毒。藜蘆中毒,出現噁心,嘔吐,抑制心肌的興奮傳導,可出現傳導阻滯。藜蘆煎劑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1.78g/kg。天目藜蘆鹼乙給小鼠皮下及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6、3.2mg/kg。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2g,加3%稀鹽酸5ml,水浴上加熱5min,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1ml,加碘化鉍鉀試劑1-2滴,有紅棕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碘化汞鉀試液1-2滴。顯淡黃色沉澱。

歸經

肺;胃;肝經

性味

苦;辛;寒;有毒

注意

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

1.《本草經集注》: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葯、五參,惡大黃。

2.《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欽蔥湯即止。

3.《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

功能主治

湧葉風痰;殺蟲。主中風痰壅;癲癇;虐疾;疥癬;惡瘡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3-0.6g。外用:適量,研末,油或水調塗。

復方

1治諸風痰飲: 藜蘆十分,郁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各服探吐。(《經驗方》)2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 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3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干,搗羅為散,八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4治頭痛鼻塞腦悶:黎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5治黃疸: 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肘後方》)6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發時一九,臨發時又一丸,匆飲食。(《補缺肘後方》)7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鬱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8治諸瘋瘡,經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松脂(細研)、雄黃(綱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松脂、雄黃、自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於瓷合中,旋取塗之,以瘥為度。(《聖惠方》藜蘆菜散)9治鼻中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聲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散,用紙拈干,展藥,點於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塗藥在於兩畔,恐涕落於藥上。(《聖惠方》)十治牙疼:納菱蘆末於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11)治自禿:末蓉蘆,以臘月豬密和塗之,先用鹽湯沒,乃敷。(名補缺肘後方》)(12)治頭生肌虱:葫蘆末摻之。(《億齋直招方》)十治疥癬:蓉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斗門方》)

臨床應用

1.治療瘧疾:取天目藜蘆3根(1寸長),插入雞蛋(l個)內燒熟。去藥吃蛋。於發作前 1-2小時服。忌魚腥;孕婦及潰瘍病患者忌服。治療現症病人120例,痊癒10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休止期患者36例,痊癒33例,無效3例。

2.治療骨折:能促進骨折癒合,從而縮短治癒時間,尤以股骨幹骨折最為突出,平均臨床癒合日期為37天。但癒合時間長短與骨折類型及手法復位技術有明顯關係。據認為,應用蔡蘆治療,需在骨折兩斷端血運良好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用法:將黑蓉蘆根須統淨、曬乾、研粉,加等量黃連索製成含量10mg之片劑內服。成人每次30mg,曰服3次,用涼開水送下。用藥時間依據臨床癒合情況而定,一般約為2-4周。同時按常規予以復位及固定。服藥後多數病例脈搏偏快,全身和局部有發熱感;3例發現在肝功能正常情況下血清鹼性磷酸酶均有所增高。

各家論述

1.《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2.《本草經疏》:藜蘆,《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痺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湧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脯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洩熱殺蟲,故主洩痢腸,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淹,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腦中有痰次,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借其上湧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匆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律液也。

3.《本經》:主蠱毒,咳逆,洩痢,腸游,頭瘍,疥瘤,惡瘡,殺諧蟲毒,去死肌。

4.《別錄》:療噦逆,喉痺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5.《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洩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6.《本草圖經》:大吐上隔風涎,暗風癇病,小兒助。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7.《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