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

梓白皮朗讀

梓白皮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梓白皮

拼音注音
Zǐ Bai Pi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紫葳科植物根皮或樹皮的韌皮部。根皮於春、夏兩季挖采,洗去泥沙,將皮剝下,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低山河谷,濕潤土堆。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原形態

梓(《本經》),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電木、木角豆、臭梧桐。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常帶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單葉對生或常3枚輪生,稀互生,具柄,闊卵形至近圓形,長14~24厘米,寬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狀3潑裂,裂片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全緣,上面暗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掌狀脈5出,常帶紫色,脈腋及葉片基部常具紫色斑點狀的腺體,柄長9~17厘米,帶暗紫色。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及分枝披疏毛或無毛;花萼2裂,裂片闊卵形,綠色或紫色;花冠黃白色,具數行紫色斑點,2唇形,前唇2裂,後唇3裂,裂片邊緣成。極不規則波狀皺曲;雄蕊5,僅2枚完全發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長圓柱形,長20~30厘米。熟時深褐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5毫米,兩端簇生白色長軟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木材(梓木)、葉(梓葉)、果實(梓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狀

梓根白皮呈塊片狀,大小不等。長約20~30厘米,寬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捲曲狀。外表栓皮棕褐色,皺縮,有小支根脫落的痕跡,但不具明顯的皮孔,栓皮易脫落;內表面黃白色,平滑細緻,有細小的網狀紋理;斷面不平整,有纖維(即皮層及韌皮部纖維),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塊大、厚實、內色黃者為佳。

化學成分

根皮含異阿魏酸、谷甾醇、對-羥基苯甲酸。樹皮含對-香豆酸、阿魏酸。

歸經

《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陽明胃經。"

性味

苦,寒。

1《本經》:"味苦,寒。"

2《別錄》"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治時病發熱,黃疸,反胃,皮膚瘙癢,瘡疥。

1《本經》:"主熱,去三蟲。"

2《別錄》:"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並封薄、散敷。"

3《日華子本草》:"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4《綱目》:"治溫病復感寒邪,變為胃宛,煮汁飲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浴。

復方

1治傷寒瘀熱在裡,身發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2治傷寒及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細切裡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補缺肘後方》)

3治腎臟炎浮腫:梓根白皮、梓實、玉蜀黍須。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梓皮,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其治溫病復傷寒飲,變為胃宛者,煮汁飲之,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洩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梓白皮

拼音注音
Zǐ Bai Pi
別名

梓皮、梓木白皮、梓樹皮、梓根白皮、土杜促

英文名
Root-bark of Ovate Catalpa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日華子本草》:梓樹皮有數股,惟楸梓佳,余皆不堪。

2.《本草圖經》:梓,今近道皆有之。《爾雅》雲,椅、梓。郭理注雲點口揪也。《詩·墉風》雲,椅、桐、梓、漆。陸璣雲,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別也。又一種鼠梓,一名核,亦楸之屬也,江東人謂之虎梓。《詩·小雅》雲,北山有坡。陸璣雲,其枝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今人謂之苦楸是也。鼠李一名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樹的韌皮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talpa ouata G. Don[C.kaempferi Sieb.et Zucc.; C.henryi Dod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河谷,濕潤土壤,多栽培於村莊附近及公路兩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

原形態

梓 喬木,高達15m。樹冠傘形,主幹通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常帶紫色,具稀疏柔毛。葉對生或近於對生,有時輪生;葉柄長6-18cm;葉片闊卵形,長寬近相等,長約2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淺波狀,常3淺裂,兩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無毛,側脈4-6對,基部掌狀脈5-7條。頂生圓錐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長12-28cm;花萼2唇開裂,長6-8mm,綠色或紫色;花冠鍾狀,淡黃色,內面具2黃色條紋及紫色斑點,長約2.5cm,直徑約2cm;能育雄蕊2,花絲插生於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頭2裂。蒴果線形,下垂,長20-30cm,粗5-7mm。種子條橢圓形,長6-8mm,兩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學特徵 適應性較強,喜溫暖,也能耐寒。土壤以深厚、濕潤、肥沃的夾沙土較好。可利用邊角隙地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寬的畦,在畦上開橫溝,溝距33cm,深約7cm,插幅約10cm,施人畜糞水,把種子混合於草木灰內,每1hm2用種子15kg左右,勻撒溝裡,上蓋草木灰或細土1層,並蓋草,至發芽時揭去。培育1年即可移栽。在冬季落葉後至早春發芽前挖起幼苗,將根部稍加修剪,在選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各約2。3m開穴,每穴栽植1株,蓋土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 種子發芽後,要注意扯草,苗高7-10cm時勻苗,每隔7-10cm,有苗1株,並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7月再行中除1次。第2年春季中除、追肥1次。移栽後的3-5年內,拇年都要松穴除草3次,在春、夏、冬季進行。並自第3年起每年冬季要適當剪去側枝,培育主幹,以利生長。在封林以後,即可不加管理。

性狀

性狀鑒別 根皮呈塊片狀、捲曲狀,大小不等,長約20-30cm,直徑2-3cm,厚3-5mm。外表面栓皮易脫落,棕褐色,皺縮,有小支根痕;內表面黃白色,平滑細緻,具細網狀紋理。折斷面不平整,纖維性,撕之不易成薄片。氣微,味淡。

以皮塊大、厚實、內面色黃者為佳。

化學成分

梓莖皮含羽扇豆醇(lupeol),三十烷酸(2-對-羥苯基乙基)酯[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9-甲氧基-α-拉杷醌(9-methoxy-α-lapachone),阿魏酸(ferulic acid),6-阿魏酰梓醇(6-feruloyl catalpol),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α-拉杷醌(α-lapachone),9-羥基-α-拉杷酯(9-hydroxy-α-lapachone)[2],對0香豆酸(p-coumaric acid)[3]。

根皮含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 acid)和谷甾醇(sitosterol)[3]。

藥理作用

梓實水溶性提取物及果皮、種子提取物,對小白鼠、家兔均有利尿作用,並使電解質的排出增加。從梓實中提出有利尿作用的甙。在大鼠利尿實驗中,脫-對-羥基苯甲酰梓甙的作用強於梓甙,前者主要表現為鈉利尿,後者為氯利尿。大白鼠尿酸性者,二種甙的利民作用減弱,尿鹼性者利尿作用增強,兩種甙對雙側腎上腺切除的大鼠均表現鈉利尿。對大鼠碳酸酚酶無抑製作用,對循環系統幾無影響,毒性弱,其利尿作用乃由於對腎小管的影響所致。

歸經

歸膽;胃經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降逆止吐;殺蟲止癢。主濕熱黃疸;胃逆嘔吐;瘡疥;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9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浴。

復方

1治傷寒瘀熱在裡,身發黃: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亦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2治傷寒及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 生梓木削去黑皮,細切裡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補缺肘後方》)3治腎臟炎浮腫: 梓根白皮、梓實、玉蜀黍須。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梓皮,能利太陽、陽明經濕熱,仲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之,其治溫病復傷寒飲,變為胃YE者,煮汁飲之,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洩也。

2.《本經》:主熱,去三蟲。

3.《別錄》:療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並封薄、散敷。

4.《日華子本草》: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5.《綱目》:治溫病復感寒邪,變為胃YE,煮汁飲之。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