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耳蕨

布朗耳蕨朗讀

布朗耳蕨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

拼音注音
Bu Lǎnɡ ěr Jue
別名

睬甲哈烏(藏名)

出處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

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全草。8~9月採挖,切段,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岩石縫中。分佈陝西、四川、雲南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塊狀,橫臥。葉柄短,長6~8厘米,有溝,褐棕色,與中軸密被鱗片;鱗片淡褐色乃至淡黃褐色;葉倒披針形,長40~60厘米,寬10~15厘米,下部羽片漸縮短,2次羽狀分裂;羽片長披針形,長5~8厘米,寬2厘米;基部最寬;小羽片矩卵形,稍呈耳狀,密接,邊緣疏刺齒狀,齒軟,葉下、葉軸及中肋均被鱗毛;葉下灰綠色。孢子囊群小,不連接,位於近中肋處,子囊蓋全緣,無毛。

歸經

入肺、脾經。

性味

澀,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病毒發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復方

治熱毒發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荊芥、防風,煎湯服。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布朗耳蕨

拼音注音
Bu Lǎnɡ ěr Jue
別名

貫眾、耳蕨貫眾

英文名
Herb of Braun's Holly Fern
出處

出自《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stichum braunii(Spenn.) Fee[Aspidium braunii Spen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挖出後除去葉柄及鬚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原形態

植株高30-50cm。根莖短而直立,與葉柄基部、葉軸密被棕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4-8cm,禾稈色;葉片堅革質,倒披針形,長25-40cm,寬10-15cm,下部漸縮狹,兩面被纖維狀鱗片,二回羽狀;羽片18-25對,平展,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5-7cm,寬2-3cm,一回羽裂;小羽片近對生,鐮狀長圓形,基部上側1片大,其餘向上各片漸小,鈍頭有芒刺狀小尖,邊緣有芒刺,基部不對稱,上緣截形與羽軸平行,下緣楔形下延成羽軸翅;中部以下羽片逐漸縮短,最下1對長約2cm;葉脈羽狀,側脈分叉達葉邊。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先端,每小羽片有2-4對;囊群蓋棕色,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

歸經

肺;脾經

性味

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流感;乙腦;痄腮;鼻衄;崩漏;蟯蟲病;頭瘡白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研末,3g。外用:適量,研末調搽。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