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蓮

硃砂蓮朗讀

硃砂蓮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硃砂蓮

拼音注音
Zhū Shā Lian
別名

背蛇生、躲蛇生

來源

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硃砂蓮Aristolochia cinnabaria C. Y. Cheng,mss.以根狀莖入藥。春初新苗發出前或秋後地上莖葉乾枯時採挖,去掉殘莖及鬚根,洗淨曬乾。

性味

苦、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腸炎,痢疾,尾、十二指腸潰瘍,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2~5分,研粉或磨汁服;外用適量,研粉或磨汁搽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硃砂蓮

拼音注音
Zhū Shā Lian
別名

一點血(《廣西中藥志》)。

出處

《廣西中藥志》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大葉馬兜鈴塊根。冬季採挖塊根,洗淨,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於深山溝邊草叢中。分佈廣西、浙江、江蘇至四川、甘肅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籐本。根呈塊狀,橫走,1~3個相連。莖長約1.5米,具7條縱紋,幼枝及嫩葉被柔毛。葉互生,卵圓形,長4~11厘米,寬3~11.5厘米,全緣,先端鈍尖,基部心臟形,兩側圓耳狀,基出脈5條;葉柄長2.5~7.5厘米。短總狀花序腋生,花柄長約1厘米,花下垂;花萼管狀,長約2.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內壁有2撮短柔毛,頸部收縮,彎曲,內側有柔毛,上部側向開放,呈喇叭狀,暗紫色,有5條脈紋,先端平截或微凹;雄蕊6,與花柱結合;花柱6裂,柱頭不明顯,子房長柱狀,有6稜,長約8毫米,下位,6室。花期2~3月。

性狀

塊根紡錘狀,長達14厚米,逕至8厘米,有多數疣狀凸起,表面淺棕色,有不規則的皺紋,並有少數殘留的鬚根。質堅硬,斷面鮮時淺紫褐色至橘黃色,干後呈淡暗赭色,粉質。氣特異。

化學成分

種子含馬兜鈴酸、木蘭花鹼、輪換籐酚鹼和巴婆鹼。

歸經

入心、肺、肝經。

性味

味苦辛,性寒,無毒。

注意

《廣西中藥志》:"虛弱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火消腫,散血止痛,解蛇毒。治紅白痢疾,胸、腹、喉痛,毒蛇咬傷。(性味以下出《廣西中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或研末。

臨床應用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以硃砂蓮為主綜合治療,觀察200例全部治癒(全身及胃腸道症狀消失,大便次數、性質均恢復正常)。治癒時間最短1天,最長8天,平均4天。據觀察,本品有收斂、止痛作用,可能還有抑菌、殺菌作用。用法:取硃砂蓮塊根,洗淨曬乾研粉口服,每次0.3~0.5克,每日3次,同時輔以VB、VC,10%氯化鉀及助消化藥(胰蛋白酶、澱粉酶、乳酸鈣),脫水明顯者適當補液。

備註

本植物的籐莖、果實在甘肅地區作防己、馬兜鈴入藥。

四川地區所用的硃砂蓮為同屬植物避蛇生的塊根,功效相同。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硃砂蓮

拼音注音
Zhū Shā Lian
別名

辟虺雷、辟蛇雷、透水雷、辟水雷、雷見怕、牛血蓮、躲蛇生、避蛇生。

英文名
Root of Kaempfer Dutchmanspipe
出處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四川硃砂蓮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cinnabarina C.Y.Cheng et J.L.Wu〔A.minutissima C.Y.Cheng〕

采收和儲藏:移栽4年以上時采收為宜。6-7月挖起塊根,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泥沙,蒸至透心(一般需10-25min),再曬乾或烘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1600m的石灰岩山上或山溝兩旁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原形態

四川硃砂蓮 多年生草質籐本,全株無毛。根塊狀,呈不規則紡錘形,長達15cm或更長,直徑達8cm,常2-3個相連,表反有不規則皺紋,內面淺黃色或橙黃色。莖細長扭曲,具縱稜和粉霜。葉柄長4-15cm;葉片三角狀心形,生於莖下部的葉常較大,長5-14cm,寬4-11cm,先端鈍,具小尖頭,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綠色,具白色暈斑,下面脈隆起。花2-3朵組成短總狀花序,偶單花膠生;小花梗細長,基部具葉狀苞片l枚;花被黃綠色或暗紫色,基部球形,頸部窄縮並彎轉,前部擴大並向一側展開是舌狀,舌狀體長卵形,先端圓鈍或具小凸尖,有5條脈;管口具紫色斑塊並疏生絨毛;雄蕊貼生於雌蕊周圍,花藥卵形;合蕊往先端6裂,裂片基部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柱頭乳突狀,子房倒卵形,微具6稜。蒴果長橢圓球形,基部下延,連柄長6-7cm,黃綠色,具粉霜,熟後自果柄處6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一面隆起,另一面凹下,外表褐色,密被疣狀突起。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 6-10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耐陰,以蔭蔽的環境為宜。若光照過強,氣溫高,則幼苗極易死亡。產區栽培多選擇紅紫泥土。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選擇地勢傾斜、陰濕的砂壤土作苗床。深翻細耙作高畦,畦寬70cm,長度不定。6月中旬果實成熟後及時采收,晾乾,開裂後除去果殼,於7月上旬播種。撒播,覆細土約1.5cm,搭棚遮蔭。苗齡約60d真葉5-6片時移栽,行株距 20cm X 7cm。

田間管理 移栽後及時搭蔭棚,棚高1.6-2m,蔭蔽度30%左右。缺苗者需及時補栽,勤除草。移栽後施1次定根肥,轉青後追肥1次。以後每年返青後追肥1次。返苗後進行1次淺耕。生長期注意培土,防止塊根外露。

病蟲害防治 (1)白絹病為害塊根,高溫、高濕季節發病最盛。防治方法:及時拔除病株並銷毀,病穴用石灰消毒。雨季防止積水。與禾本科作物輪作。(2)馬兜鈴鳳蝶幼蟲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咬食葉片和莖,可噴90%敵百蟲500-800倍液防治。10月上旬開始化蛹,可人工捕。

(3)金裳鳳蝶幼蟲零星為害,防治方法同馬兜鈴鳳蝶。(4)裂爪螨整個生育期均有發生,以4-5月至返苗前為害最重。噴20 %雙甲瞇1000倍液或73%克螨特3000倍液防治。此外還有蚜蟲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塊根呈不規則給節狀,長6-18cm,直徑3-8cm。表面棕黃色至棕紅色,有不規則瘤狀突起和深皺紋;外皮破裂處呈紅棕色。體重,質堅,斷面棕色或紅棕色,習稱「硃砂岔」,角質樣。氣徽悶臭,味極苦。

顯微鑒別 塊根根切面:木栓層由3-5列細胞組成。皮層外側有2-6列石細胞排成環帶。中柱維管束外韌型,被射線分成12-13束,中央為薄壁細胞。皮層及中往薄壁組織散有分泌細胞,內含橙紅色物質。

化學成分

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木蘭花鹼(Magnoflorine)、輪換籐酚鹼(Cyclanoline,Clssamine)和巴婆鹼(Asimilobine)。

鑒別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5ml,置水浴加熱lh,濾過。濾濃濃縮至5ml,作供試品用。另取馬兜鈴酸製成每lml中含1mg的對照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甲醇-醋酸(5:8:o.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量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螢光斑點。

歸經

心;肺;肝經

性味

苦;辛;寒

注意

《廣西中藥志》:虛弱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理氣止痛。主癰瘍腫毒;暑邪痧氣;腹瀉痢疾;胸腹疼痛;牙痛;喉痛;葉血;蛇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鮮品量可酌加;或研末,每次0.5-1g,每日2次。外用:適量,磨粉,酒或醋調塗。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