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首草

翼首草朗讀

翼首草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翼首草

拼音注音
Yi Shǒu Cǎo
別名

棒子頭、獅子草

來源

川續斷科翼首花屬植物匙葉翼首花Pterocephalus hookeri (Clarke)Hoeck,以帶根全草入藥。7月末在花蕾期間挖取帶根全草,洗淨切段,曬乾。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表,清心涼血。用於感冒發熱及各種溫熱病引起的發燒,心中煩熱,咳血,吐血,尿血,便血。

用法用量

1~3錢。

備註

(1)在西昌地區匙葉翼首花等同裂葉翼首花使用。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翼首草

拼音注音
Yi Shǒu Cǎo
別名

幫子毒烏(藏名)。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川續斷科植物翼首草。7~9月采根。洗淨,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高山草地、路邊及石隙等處。分佈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

翼首草,又名:匙葉翼首花。

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全株被毛。根直,圓柱形,黑褐色。葉根出,匙形或條狀匙形,全緣或1回羽狀深裂,長5~10厘米,寬1.5~2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窄成葉柄。花莖由葉叢抽出,高10~35厘米,無葉;頭狀花序頂生;總苞片葉狀,卵狀長橢圓形;花白色至粉紅色;萼齒刺毛伏,刺毛上密被銀白色長柔毛;花冠2唇形,上唇短,2裂,下唇大,3裂。雄蕊4,稍伸出:於房下位,包於杯狀具長毛的小總苞內。瘦果呈倒卵形,扁平,密被銀白色的長柔毛。

化學成分

含生物鹼、黃酮甙。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藥》:"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治感冒發燒及各種傳染病所引起的熱症,心熱,血熱等。"

2《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抗菌。治癰瘡疔毒,流感麻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為散。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翼首草

拼音注音
Yi Shǒu Cǎo
別名

棒子頭、獅子草

英文名
Herb of Hokker Winghead
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科植物匙葉翼首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tocephalus hookeri (Clarke) Hock. [Scabiosa bookeri Clarke]

采收和儲藏:7-9月采收,洗淨,根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4800m的草地、路邊及石隙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原形態

匙葉翼首花 多年生無莖草本,高30-50cm。全株被白色柔毛。根粗壯,木質化,近圓錐形。葉全部基生,成蓮座叢狀;葉片倒披針形,長5-18cm,寬1-2.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成翅狀柄,全緣或一回羽狀深裂,裂片3-5對,斜卵形或披針形,長1-2cm,頂裂片大,披針形;下面中脈明顯,白色,側脈不顯,上面綠色,疏被白色糙伏毛,下面蒼綠色,必被糙硬毛,在中脈兩側更密,邊緣具長緣毛。花莖由葉叢抽出,高10-35cm,無葉。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直徑達3cm;總苞片2-3層,長卵形,被柔毛,邊緣長緣毛;苞片線狀匙形,長達12mm,基部有細爪;花萼全裂,成20條柔軟羽毛狀毛;花冠白色至淡紫色,筒狀漏斗形,長12-15mm,先端5淺裂,最上裂片較大,最下一對最小;雄蕊4,稍伸出花冠管外,花藥黑紫色;子房下位,包於杯長毛小總苞內。瘦果長3-5mm,倒卵形,淡棕色,具8條縱稜,疏生貼伏毛,具棕褐色宿存萼刺20條,刺長約10mm,被白色羽毛狀毛。花、果期7-10月。

性味

味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痛。主外感發熱;熱病煩躁;洩瀉痢疾;負濕熱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治感冒發燒及各種傳染病所引起的熱症,心熱,血熱等。

2.《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抗菌。治癰瘡療毒,流感麻疹。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