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肉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野豬肉

拼音注音
Yě Zhū Rou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豬科動物野豬

生境分佈

分佈很廣,遍及全國。

原形態

野豬(《唐本草》),又名:野彘(《淮南子》)。

體長約1~2米,體重約150公斤,最大的雄豬可達250公斤,雄比雌大。外形與家豬相似,吻部十分突出。雄豬的犬齒特別發達,上、下頷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達。四肢較短。尾細。軀體被有硬的針毛,背上鬃毛髮達,長約14厘米,針毛與鬃毛的毛尖大都有分又。毛色一般為棕黑色,面頰和胸部雜有黑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多棲息於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闊葉及混交林中。夜間或晨、昏活動。性極兇猛,一般結群活動。雜食性,以幼嫩樹枝、果實、草根、野菜、腐肉等為食。亦盜食農作物。

本動物的皮(野豬皮)、頭骨(野豬頭骨)、蹄(野豬蹄),睪丸(野豬外腎)、膽(野豬膽)、脂肪(野豬脂)、膽囊中的結石(野豬黃)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甘鹹,平。

1《本草衍義》:"味甘。"

2《綱目》:"甘,平,無毒。"

3《醫林纂要》:"甘鹹;寒。"

注意

《綱目》:"服巴豆藥者忌之。"

功能主治

治虛弱羸瘦,便血,痔瘡出血。

1《食療本草》:"主癲癇,補肌膚,令人虛肥,肉色赤者,補人五藏,不發風虛氣也。"

2《日華子本草》:"主腸風瀉血,炙食。"

3《醫林纂要》:"補養虛羸,祛風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

復方

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食醫心鏡》)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野豬肉

拼音注音
Yě Zhū Rou
別名

野豬、野彘

英文名
Wild boar as food
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捕殺後,剝皮,取肉。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棲息於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混交林、闊葉林中晨昏或夜間活動;性極兇猛;一般成群活動。雜食性,植物根莖、野果、動物屍體及各種昆蟲均食,亦盜食農作物。

資源分佈:分佈幾乎遍及全國。

原形態

野豬,形似家豬。體長紅1.5m,體重約150kg,最大雄豬可達250kg。其頭部較寬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圓錐形,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雄豬犬齒特別發達,上下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達。耳直立,四肢較短,尾細小。身體被剛硬的針毛,背脊鬃毛顯著,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為棕黑色,面頰、胸部雜有灰白、污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歸經

肺;脾;大腸經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1.《本草衍義》:「微動風。」2.《綱目》:「服巴豆藥者忌之。」

功能主治

補五臟;潤肌膚;祛風解毒。主虛弱贏瘦;癲癇;腸便血;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50-250g。

復方

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食醫心鏡》)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主癲癇,補肌膚,令人虛肥,肉色赤者,補入五藏,不發風虛氣也。

2.《日華子本草》:主腸風瀉血,炙食。

3.《醫林纂要》:補養虛羸,祛風解毒。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