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乳

羊乳朗讀

羊乳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羊乳

拼音注音
Yanɡ Rǔ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牛科動物山羊綿羊乳汁

原形態

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化學成分

每100克約含水分87克,蛋白質3.8克,脂肪4.1克,碳水化物5克,灰分0.9克,鈣140毫克,磷106毫克,鐵0.1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0.3毫克,抗壞血酸1毫克,維生素A80國際單位。

與牛乳比較,山羊乳較富於脂肪及蛋白質,而綿羊乳更高。山羊、綿羊乳脂肪的脂肪酸,飽和者皆以棕梢酸為最多,但山羊比綿羊含肉豆蔻酸、癸酸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皆以油酸為主,也稍含十二碳烯酸、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等。

性味

甘,溫。

1《別錄》:"溫。"

2《藥性論》:"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溫潤補虛。治虛勞羸弱,消渴,反胃,噦逆,口瘡,漆瘡。

1《別錄》:"補寒冷虛乏。"

2《藥性論》:"潤心肺,治消渴。"

3《孟詵》:"治卒心痛,可溫服之。"

4《食療本草》:"補肺、腎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5《日華子本草》:"利大腸,(治)小兒驚癇疾。"

6《綱目》:"治大人乾嘔及反胃,小兒噦宛及舌腫,並時時溫服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煮沸。外用:塗敷。

復方

1補腎虛,亦主中風:羊乳合脂作羹食。(《食療本草》)

2治病人乾嘔:羊乳汁飲一杯。(《千金方》)

3治小兒噦:羊乳一升,煎,減半,分五服。(《備急方》)

4治小兒口瘡:羊乳細細瀝口中。(《小品方》)

5治漆瘡:羊乳汁塗之。(《千金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羊乳

拼音注音
Yanɡ Rǔ
英文名
Goat or Sheep Mild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綱目》:羊乳,白牝者佳。丹溪言反胃人宜時時飲之,取其開胃脘、大腸之燥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乳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取乳羊的乳汁,消毒後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為飼養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餘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佈:1.分佈於全國各地。

2.分佈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為多。

原形態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後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鬚。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的家畜。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徵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層的絨毛。前後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於前部。具有淚腺。

化學成分

山羊或綿羊的乳汁,每100g約含水分87g,蛋白質3.8g,脂肪4.1g,碳水化物5g,灰分0.9g,鈣140mg,磷106mg,鐵0.1mg,硫胺素(thiamin)0.05mg,核黃素(riboflavine)0.13mg,煙酸(nicotinic acid)0.3mg,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1mg,維生素(vitamine)A80u。與牛乳比較,山羊乳較富於脂肪及蛋白質,而綿羊乳更高。山羊、綿羊乳脂肪的脂肪酸,飽和者皆以棕櫚酸(palmitic acid)為最多,但山羊比綿羊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癸酸(capric acid)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皆以油酸(myristic acid)為主,也含少量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等。

藥理作用

山羊乳具有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在小鼠乳腺上皮細胞的培養基中加入5%的山羊乳,3H-TdR的攝入量增加9.6倍,為加入2%胎牛血清活性的42%,而牛乳無此作用。山羊乳經加熱處理後,促細胞生長作用季低。抗小鼠EGF抗體可使山羊乳的促細胞生長作用降低4%,抗人IGF-I抗體沒有影響。有證據表明山羊乳的細胞生長促進因子為EGF,但其結構與人或小鼠的EGF可能不同。

性味

味甘;性微溫

注意

1.《千金·食治》:「令人熱中。」2.《日珠本草》:「綿羊奶,不利氣喘和蟲病。」

功能主治

補虛;潤燥;和胃;解毒。主虛勞贏瘦;消渴;心痛;反胃嘔逆;口瘡;漆瘡;蜘蛛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煮沸或生飲,250-500ml。外用:適量,塗敷。

各家論述

1.《別錄》:補虛冷虛乏。

2.《藥性論》:潤心肺,治消渴。

3.《孟詵》:治卒心痛,可溫服之。

4.《食療本草》:補肺、腎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5.《日華子本草》:利大腸,(治)小兒驚癇疾。

6.《綱目》:治大人乾嘔及反胃,小兒噦宛及舌腫,並時時溫服之。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