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蓀

溪蓀朗讀

溪蓀中藥材詳解

拼音注音
Xī Sū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溪蓀的根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m.[I.orien-talis auct.non Mill.;I.sibirica L.var.orientalis Baker]

采收和儲藏:秋後采收,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坡地、潮濕草地和沼澤地。其他地區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原形態

溪蓀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粗壯,斜伸、包被棕褐色殘留葉鞘纖維。葉互生;葉片劍形,長20-55cm,寬0.5-1.1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排成二列;中脈不明顯。花莖高30-60cm,有莖生葉1-2片;苞片3,內含2花;花天藍色,直徑6-7cm,花被管長0.7-1cm,外花被裂片3,倒卵形,基部有黃色斑紋及黑褐色網紋,爪部楔形,無附屬物,內花被裂片3,直立,狹倒卵形;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下位,圓柱狀,具3稜,長1.5-2cm,直徑3-4mm。蒴果長卵狀橢圓狀,長3.5-5cm,直徑1.2-1.5cm,熟時自頂部縱裂。花期5-6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

葉含3-(3-羥甲基苯基)-L-丙氨酸[3-(3-hy-droxymethylphenyl)-L-alanine],3′-羧苯基甘氨酸(3′-carboxy-phenylglycine),3-(3-羧苯基)丙氨酸[3-(3-carboxyphenyl)ala-nine〕。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