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木姜子

天目木姜子朗讀

天目木姜子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天目木姜子

拼音注音
Tiān Mu Mu Jiānɡ Zǐ
別名

芭蕉楊

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根、葉、果實

生境分佈

生於高山的向陽山坡。分佈浙江。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米。葉互生,闊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9~20厘米,寬6~13厘米,先端鈍尖或圓,基部稍耳形,全緣,厚紙質,葉脈紅棕色,側脈7~9對,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老時上面慚變光滑;葉柄長3~7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先葉開放,每5~8朵成傘形花序;總苞8片,闊卵形,外面有絹狀毛;花被黃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藥4室,內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頂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圓形,熟時黑色,長約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功能主治

根皮、果實:治寸白蟲。葉:治傷筋。

復方

1治寸白蟲:天目木姜子果實和根皮三至四錢,加醉魚草根二至三錢。水煎,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2治傷筋:天目木姜子葉、蛇葡萄根。共搗爛,和酒糟或白酒作成講,烘熱,包紮傷處,干則更換。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天目木姜子

拼音注音
Tiān Mu Mu Jiānɡ Zǐ
別名

芭蕉楊

英文名
Fruit of Tianmu Mountain Litse, Tianmushan Litse
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果實、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sea auriaulata Chien et Cheng

采收和儲藏:果實9-10月採摘,曬乾。根皮全年均可采,洗淨泥土,要段,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000m的向陽山坡和山谷雜木林內。

資源分佈:分佈安徽、浙江。

原形態

天目木姜子,落葉喬木,高達20m。葉互生,闊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9-20cm,寬6-13cm,先端鈍尖或圓,基部稍耳形,全緣,厚紙質,葉脈紅棕色,側脈7-9對,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老時上面漸變光滑;葉柄長3-7cm。花單性,雌雄異株,先葉開放,每5-8朵成傘形花序;總苞8片,闊卵形,外面有絹狀毛;花被黃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藥4室,內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頂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圓形,熟時黑色,長約1.5c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1.5cm,直徑約1.2cm。表面黑色或紫黑色,頂端鈍圓,基部可見杯狀宿存的花被,直徑約1.5cm,黃棕或寧綠色。果梗長約1.3cm。外皮薄,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內含種子1粒。氣香,味辛涼。

化學成分

種子含油50.7%,內含月桂酸(lauric acid)34.6%,癸酸(capric acid)26.7%,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14.5%,油酸(oleic acid)8.3%,亞油酸(linole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5%,十四碳麻酸(tetradecenoic acid)2.4%,棕櫚酸(palmitic acid)1.5%,亞麻酸(linolenic acid)0.5%,硬脂酸(stearic acid)0.3%,辛酸(caprylic acid)0.2%,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微量。

歸經

肝;脾經

性味

苦;溫;辛

功能主治

殺蟲。主絛蟲病;蟯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

各家論述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皮、果實:治寸白蟲,葉:治傷筋。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