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中藥材詳解

《中國藥典》:桑葉

拼音注音
Sānɡ Ye
英文名
FOLIUM MORI
來源

本品為桑科植物Morus alba L. 的乾燥。初霜後采收,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貯藏

置乾燥處。

炮製

除去雜質,搓碎,去柄,篩去灰屑。

蜜桑葉:淨桑葉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稍悶,炒至不粘手,取出晾涼(每100斤用煉熟蜂蜜20斤)。

鑒別

(1)本品粉末黃綠色或黃棕色。上表皮有含鐘乳體的大型晶細胞,鐘乳體直徑47~77μm 。下表皮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非腺毛單細胞,長50~230μm。草酸鈣簇晶直徑5~16μm;偶見方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揮干,加乙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熱水10ml,置60℃水浴上攪拌使溶解,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桑葉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2: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0分鐘的展開缸內,展開約至8cm,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歸經

歸肺、肝經。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5~9g。

備註

(1)桑葉善於散風熱而洩肺熱,對外感風熱、頭痛、咳嗽等,常與菊花、銀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應用。桑葉不僅可用於風熱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對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可與菊花、決明子、車前子等配合應用。至於肝陰不足,眼目昏花,桑葉還可配滋養肝腎的女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2)桑葉輕清發散,能散風熱,但作用較弱。臨床主要用於清洩肺肝,如風熱襲肺、咳嗽多痰,或燥熱傷肺、乾咳無痰;以及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為常用的藥品。配牛蒡子、前胡,則散風清肺;配石膏、麥冬,則清燥潤肺;配菊花、決明子,則清肝明目。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桑葉

拼音注音
Sānɡ Ye
別名

鐵扇子(《百草鏡》)。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桑科植物。10~11月間霜後采收,除去雜質,曬乾。

生境分佈

全國各地有栽培。以江蘇、浙江一帶為多。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南部育蠶區產量較大。

原形態

桑(《詩經》),又名:家桑(《日華子本草》),荊桑(王禎《農書》),桑椹樹(《救荒本草》),黃桑。

落葉喬木,高3~7米或更高,通常灌木狀,植物體含乳液。樹皮黃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黃色,細長疏生,嫩時稍有柔毛。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最長可達20厘米,寬5~11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臟形或不對稱,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圓齒;葉柄長1.5~4厘米;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黃綠色,與葉同時開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狀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無花柱,柱頭2裂,向外卷。聚合果腋生,肉質,有柄,橢圓形,長1~2.5厘米,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6~7月。

本植物的根(桑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樹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葉中的白色液汁(桑葉汁)、果穗(桑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狀

乾燥葉片多捲縮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3厘米,寬7~11厘米。先端尖,邊緣有鋸齒,有時作不規則分裂,基部截形、圓形或心臟形。上面黃綠色,略有光澤,沿葉脈處有細小毛茸;下面色稍淺,葉脈突起,小脈交織成網狀,密生細毛。質脆易碎。氣微,味淡,微苦澀。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黃綠、質脆、無雜質者為佳。習慣應用桑葉以經霜者為好,稱"霜桑葉"或"冬桑葉"。

化學成分

葉含芸香甙、槲皮素、異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糖甙、蛇麻脂醇、內消旋肌醇、昆蟲變態激素牛膝甾酮和蛻皮甾酮、溶血素、綠原酸。揮發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戊酸、異戊酸、己酸、異己酸、水楊酸甲酯、愈創木酚、酚、鄰苯甲酚、間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檸檬酸、琥珀酸、棕櫚酸、棕櫚酸乙酯、三十一烷、羥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門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並含維生素C-200~300毫克%,谷胱甘肽140~400毫克%,葉酸105微克%,5-甲酰四氫葉酸22微克%,維生素B1-460微克%,維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膽鹼、胡蘆巴鹼,以及銅10p.p.m.、鋅16p.p.m.、硼35p.p.m.、錳270p.p.m.。

藥理作用

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腎上腺素高血糖的測定作指標,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國內在用桑葉注射液治療下肢象皮腫時測定了它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亞急性試驗中,用10%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連續給小鼠腹腔注射21天,對內臟器官無損害,如超過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則對肝、腎、肺等有一定損害(變性、出血);桑葉注射液無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桑葉水煎劑高濃度(31毫克/毫升)在體外有抗鉤端螺旋體作用。

芸香甙和槲皮素的藥理參見"槐花"條,丁香油酚的藥理參見"丁香"條。

炮製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簸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淨桑葉,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歸經

入肺、肝經。

1《綱目》:"手足陽明經。"

2《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3《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性味

苦甘,寒。

1《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2《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3《醫林纂要》:"甘酸辛,寒。"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痺,癮疹,下肢象皮腫。

1《本經》:"除寒熱,出汗。"

2《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3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4《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5《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並蒸後罯;蛇蟲蜈蚣咬,鹽挼敷上。"

6《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痺。"

7《丹溪心法》:"焙乾為末,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8《本草蒙筌》:"煮湯,洗眼去風淚,消水腫腳浮,下氣,利關節。"

9《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髮。"

十《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⑾《百草鏡》:"治腸風。"

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1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2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3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乾;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

4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痺不仁: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淨)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

5治吐血: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聖濟總錄》獨聖散)

6治霍亂已吐利後,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

7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乾,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8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9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盦之。(《通玄論》)

十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火燒及湯泡瘡:經霜桑葉,焙乾,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干敷。(《醫學正傳》)

⑿治咽喉紅腫,牙痛: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⒀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⒁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下肢象皮腫:採用10%桑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10天後再給以第二或第三療程。在注射三天後同時開始綁紮患肢。臨床觀察各期象皮腫病人共512例計352條腿,經一療程後基本治癒(腿圍縮小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膚變薄,皮下組織極度鬆軟,自覺症狀消失,勞動力完全恢復)者計38條腿,占10.2%;顯著進步(腿圍顯著縮小,皮膚、皮下組織大部鬆軟,自覺症狀顯著改善,勞動力有所提高)者計166條腿,占47.2%;進步(腿圍稍有縮小,皮膚、皮下組織略感鬆軟,自覺症狀稍減,勞動力稍微增進)者計149條腿,占42.3%;無效者僅1條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腫患者,治療後多數腿圍能接近正常或明顯縮小,三期以上病人則多難恢復到健肢水平。亦有單用桑葉注射液觀察20例,結果證明對絲蟲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療效,對像皮腫有一定的軟化及消腫作用。經驗認為,"綁紮"是治療中的重要一環,可晝綁夜松,綁紮得好的腿圍縮小較快,如綁紮不緊、走路過多或不能長期堅持者,則療效不佳。如能同時綁紮踝部及足背,易於取得確實效果。療程結束後仍需長期堅持綁紮。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發冷、發熱、頭暈等反應(可能與制劑不純有關),一般較輕微,不影響治療;個別病人注藥後發生全身不適,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動,需臥床1~2日,可逐漸減輕。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髮,涼血故又止吐血。合癰口,罨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2《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洩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3《本草撮要》:"桑葉,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石膏、枇杷葉,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祛風明目。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

4張壽頤:"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藥用冬桑葉,亦曰霜桑葉。"

備註

下列同屬植物.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雞桑,具細長2裂的花柱(參見"小葉桑"條);蒙桑,葉緣鋸齒常具刺毛;華桑,葉緣具鈍圓鋸齒,幼葉兩面密生細毛。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桑葉

拼音注音
Sānɡ Ye
別名

鐵扇子、蠶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本草拾遺》:桑葉極看名雞桑,最堪入用。

2.《本草圖經》:桑葉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時採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淚口採取與前葉同陰乾,搗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欽,令人聰明。又炙葉令微干,和桑衣煎服,治痢,亦主金瘡及話損傷止血。

3.《綱目》:桑有數種,有白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棍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以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桑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儲藏:10~11月霜降後采收經霜之葉,除去細枝及雜質,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全國各地。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蔭。氣溫12℃以上開始萌芽,生長適宜溫度25-30℃,超過40℃則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則停 止生長。耐旱,不耐澇,耐瘠薄。對土壤的適應性強。

栽培技術 用種子、嫁接和壓條繁殖。種子繁殖:采收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淨種子,隨即播種或濕砂貯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當年新種子。播前用50℃溫水浸種,待自然冷卻後,再浸泡12h,放濕砂中貯藏催芽,經常保持濕潤,待種皮破裂露白時即可播種,按行株距20-30cm開溝,溝深1cm,每1hm2用種量7.5-15kg。覆土。約經10d出苗。苗高3-4cm間苗,去弱留強,並補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嫁接繁殖:袋接法,於嫁接前20d剪接穗,濕沙貯藏,使砧木剪口處的皮層和木質部分離成袋狀,然後插入接穗,以插緊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狀芽接(套接)。壓條繁殖:早春將母株橫伏固定於地面,埋入溝中,露出頂端,培土壓實,待生根後與母體分離。春或秋季進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開穴,穴徑0.5~0.7m,穴底施入腐熟廄肥,上鋪薄土一層,栽入,填表土後,將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壓實,澆水。

田間管理 定型後通過修剪、疏芽、摘心,養成一定樹型(如地桑、低桑、中於桑、高於桑、喬木桑等不同類型)。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條,利用潛伏芽萌生新條,數年後在修伐處形成拳狀的樹疙瘩。另有無拳式修剪法、留技留芽修剪法等。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桑萎縮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結線蟲病等,蟲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蟲、桑白蚧、桑天牛、桑薊馬、桑始葉螨等。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柄長1-2.5cm;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以葉大、色黃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片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方形,有的頗大,逕向延長,其外壁略向外突起,內含鐘乳體。下表皮細胞扁平,含鐘乳體的細胞少見;可見單細胞柄、多細胞頭的腺毛及單細胞非腺毛,以葉脈處多見;有的非腺毛基部膨大,內含鐘乳體。柵欄組織1-2列細胞,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細胞排列較緊密。主脈上、下表皮細胞內側有厚角組織,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較狹,外側有厚角組織,細胞較小,木質部新月形,有的在大維管束上方有一小的外韌型維管束。葉肉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偶有稜晶,主際薄壁細胞中含有稜晶,偶有簇晶。

粉末特徵:棕綠色或黃綠色.1鐘乳體直徑47-77μm。2下表皮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3非腺毛單細胞,長50-230μm。4草酸鈣簇晶及方晶,簇晶直徑5-16μm。5腺毛頭部類圓球形,2-4細胞,直徑15-35μm,柄單細胞,長14-30μm。

毒性

10%桑葉注射液小鼠(體重量20g)1次腹腔注射的安全用量相當於人用量的250倍。以相當於人用量的60倍連續給小鼠腹腔注射21天,對肝、腎、肺等無損害。若給予更大劑量,則使上述臟器發生變性和出血。

化學成分

葉含:(l)甾體及三萜類化合物: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蛻皮甾酮(ecdysterone)[1],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 (β-sitosterol)及其乙酰衍生物[2,3]和β-香樹脂醇(β-amyrin)[4]等。

(2)黃酮及其甙類: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5],異懈皮甙(isoquercitrin)[6],桑甙(moracetin)即槲皮素-3-三葡萄糖甙[7],桑黃酮(kuwanon)Ⅰ[8]。

(3)香豆精及其甙類:香柑內酯(bergaten)[4],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4,9],東莨菪甙(scopolin)[9],羥基香豆精(hydroxycoumarin)[10]。

(4)揮發油:酸性部分含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acid),丁酸(butyric acid),異丁酸(isobutyric acid),纈草酸(valericacid),異纈草酸(isovale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酚性部分含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愈創木酚(guaiacol),鄰苯甲酚(O-cresol),間苯甲酚(m-cresol),對苯甲酚(p-cresol)[11],丁香油酚(eugenol)等〔12〕。

(5)氨基酸及小肽:氨基酸含量1434.77μmol/g(干重),主要為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13-15]。此外,尚有r-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2-哌啶酸(pipecolic acid),5-羥基-2-哌啶甲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肌氨酸(sarcosine)[14],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色氨酸(tryptophan),天冬酰胺(as-paragine),谷氨酰胺(glutamine),絲胺酸(serine),賴氨酸(lysine)[15],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90%以上為氧化型[16]。

(6)生物鹼:腺嘌呤(adenine),膽鹼(choline),胡蘆巴鹼(trigonelline)[17]。

(7)有機酸及其他化合物: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9],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桐酸乙酯(ethylpalmitate)[10],葉酸(folic acid),亞葉酸(folinic acid)[18],維生素C(90%以上為還原型[16]),精氨酸葡萄糖甙(arginineglu-coside)[6],C28及C30-C34烷烴(alkanes)[4],內消旋肌醇(my-oinositol)[19]及溶血素(hemolysin)[20]。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鮮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和炭疸桿菌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煎劑還有殺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2.降血糖作用 桑葉在脫皮固酮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或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島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症均有降血糖作用。脫皮固酮促進葡萄糖轉變為糖原,但不改變正常動物的血糖水平。有人認為桑葉中所含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

3.其它作用 對鼠腸肌有抑製作用。對動情期子宮有興奮作用。稀釋液靜脈注射可出現暫時的血壓下降。脫皮激素能促進細胞生長,刺激真皮細胞分裂,產生新生的表皮並促使昆蟲脫皮。對人體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排除體內膽固醇,降低血脂,桑葉乙醇提得的植物雌激素,餵飼小鼠可減慢生長率。10%桑葉注射液,注射於兔股四頭肌或滴入兔眼結膜內,均未發現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過敏性實驗為陰性。對羊紅血球未見溶血反應。桑菊飲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指數,使嗜酸性細胞增多。

炮製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綴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淨桑葉力口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歸經

歸肺;肝經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肺;明目。主風熱感冒;風溫初起,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咳嗽胸痛;或肺燥乾咳無痰;咽干口渴;風熱及肝陽上擾;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1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 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2治風眼下淚: 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人芒硝。(《瀕湖集簡方》)3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 鐵扇子二張, 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陳。然後洗眼,拭乾;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婉熱,再洗,每日統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4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痺不仁: 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淨)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屈口梧桐子大。每服三錢, 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5治吐血: 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人圖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聖濟總錄》獨聖散)6治霍亂已吐利後,煩渴不止: 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7治小兒渴: 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乾,細切,用水煎汁服之。 (《勝金方》)8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琶納之。(《仁齋直指方》)9治穿掌毒腫: 新桑葉研爛童之。(《通玄論》)十治癰口不斂: 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11.治火燒及湯泡瘡: 經霜桑葉,焙乾,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干敷。(《醫學正傳》)12.治咽喉紅腫,牙痛: 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13.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o(《山東中草藥手冊》)14.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 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o(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下肢象皮腫。採用10%桑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ml,每日1-2次;或25-5O%溶液4ml,每日1次。15-21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10天後丙給以第二或第三療程。在注射三天後同時開始綁紮患膠。臨床觀察各期象皮腫病人共512例計352條腿,經一療程後基本治癒(腿圍縮小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膚變薄,皮下組織極度鬆軟,自覺症狀消失,勞動力完全恢復)看計36條腿,占10.2形;顯著進步(腿圍顯著縮小,皮膚、皮下組織大部鬆軟,自覺症狀顯著改善,勞動力有所提高)者計166條腿,佔全7.2密;進步(腿圍稍有縮小,皮膚、皮下組織略感鬆軟,自覺症狀稍減,勞動力稍微增進)者計149條腿,占42.3%;無效者僅l條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腫患者,治療後多數腿圍能接近正常或明顯縮小,三期以上病人則多難恢復到健膠水平。亦有單用桑葉注射液觀察20例,結果證明對絲蟲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療效,對像皮腫有一定的軟化及消腫作用。經驗認為,綁紮是治療中的重要一環,可晝綁夜松,綁紮得好的腿圍縮小較快,如綁紮不緊、走路過多或不能長期堅持者,則療效不佳。如能同時綁紮躁部及足背,易於取得確實效果。療程結束後仍需長期堅持紉扎。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發冷、發熱、頭暈等反應(可能與制劑不純有關),一般較輕微,不影響治療;個別病人注藥後發生全身不適,腰、背及下膠疼痛、不能活動,需臥床1-2日,可逐漸減輕。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渭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髮,涼血故又止吐血。台癰口,留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2.《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廂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渭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洩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看尤為要藥。

3.《本草撮要》:桑葉,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石膏、批把葉,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弦風明目。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

4. 張壽頤: 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人藥用冬桑葉,亦曰霜桑葉。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