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三

三分三朗讀

三分三中藥材詳解

三分三
三分三
三分三

《全國中草藥彙編》:三分三

拼音注音
Sān Fēn Sān
別名

大搜山虎、山野煙、山茄子

來源

為茄科賽莨菪屬植物三分三Anisodus acutangulus C. Y. Wu et C. Chen,和喜馬拉雅東莨菪Scopolia lurida Dunal [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以根、莖葉種子入藥。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於播種2年後,於開花前割地上全草曬乾,割時留茬3~4寸,洗淨切片曬乾。莖、葉、種子於秋季采收後,陰乾或曬乾。

原形態

1、銳萼東莨菪: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狀莖肥厚成粗短圓柱形,主根幾垂直,蘿蔔形,深入地下,直徑約2~7厘米,有多數肥厚的側根,側根直徑1~2厘米,黃色,味苦有臭氣。莖叢生,粗壯,上部有分枝,植株幼嫩部分幾無毛。單葉互生,有柄,葉片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邊全緣或微波狀,墨綠色。夏秋開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細長,下垂;花萼與花冠漏斗狀鍾形,萼齒銳三角形,通常有2~3齒特別長;花冠徑約2厘米,黃綠色,有紫斑,花冠筒長出萼外1倍。果梗細長,長5~7厘米,蒴果內藏於增大的宿萼內,近球形,頂端開裂。種子細小,多數。生於山坡草叢及田邊路旁潮濕處。分佈於雲南省滇西北和滇東北高寒山區。

2、喜馬拉雅東莨菪(藏茄):形態與上種相似,葉全緣,下面密被白色星狀柔毛。花萼與花冠鍾狀,萼齒寬三角形;花冠筒長出萼外不到1倍,花冠簷部初時淺黃綠色,以後漸帶紫色,花冠筒裡面無紫斑。生於高山區林間草地上。分佈於西藏,雲南有引種栽培。

栽培

適宜涼爽氣候,耐寒,忌潮濕,喜肥,宜選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種植。種子繁殖,冬季上凍前或春季解凍後按1.5×1尺的行株距穴播或開溝條播,覆土1寸左右,每畝用種2~3斤。播種後溫度在15~20℃,約1周出苗,當苗高2~3寸時間苗。雨季培土。平地注意排水。發現紅蜘蛛可用樂果乳劑1斤加水2000斤噴殺。

化學成分

根及全草含托品類生物鹼約1~2%。莨菪鹼(hyoscyamine)、樟柳鹼(C17H21O5N)、紅古豆鹼(cuscohygrine)及7-羥基莨菪鹼(7-hydroxyhyoscyamine)。

藥理作用

1、本品作用與阿托品類似,本品流浸膏滴入家兔眼眶內,有擴瞳作用,結膜血管呈現暫時性的充血。

2、給家兔靜注本品,可制止因靜注毛果芸香鹼引起的唾液分泌作用。

3、本品有明顯的抗氨甲酰膽鹼的作用,能使受到氨甲酰膽鹼抑制的蛙心迅速恢復活動。

4、對離體或在體腸管,本品能對抗毛果芸香鹼或組織胺所引起的腸肌痙攣性收縮。

5、紅古豆鹼製成的紅古豆苦杏仁酸酯亦有三分三流浸膏樣作用。

6、紅古豆苦杏仁酸酯為有毒成分,中毒時可出現昏迷,站立不穩,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狀。貓皮下注射300毫克/公斤,可中毒,500毫克/公斤可致死。

性味

辛、苦,溫。有大毒。

注意

三分三大毒。內服一次極量不可超過三分三厘,故名三分三。青光眼患者忌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豆類、及牛、羊肉。中毒症狀及解救方法可參考曼陀羅的中毒及解救方法。

功能主治

麻醉鎮痛,祛風除濕。用於骨折,跌打損傷,關節疼痛,胃痛以及膽、腎、腸絞痛。

用法用量

用量1~3分,水煎服,或研粉溫開水送服;也可撒於膏藥上貼患處或配伍其它藥應用。骨折整復麻醉止痛,每用根或葉研粉,3~5分,酒調外敷患處,3~5分鐘後可進行骨折整復。

復方

閉合性骨折、關節扭傷,關節疼痛:三分三適量,浸酒外敷患部。

備註

雲南麗江地區作三分三應用的原植物除前述二種外,尚有如下數種:

七厘散(搜山虎)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 Y. Wu et C. Chen, mss.莖高約30~50厘米,根圓柱形,粗壯,主根直徑6~10厘米,側根直徑1~2厘米。葉全緣,無缺刻。花冠淺黃綠色,簷部僅具小尖頭。產於雲南中甸、德欽等地。

小莨菪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 Y. Wu et C. Chen var. dentata C. Y. Wu et C. Chen,mss.形態與七厘散基本相似,其區別點為早期的葉或老葉的葉緣有1~3對不等的裂齒。花冠簷部背面帶褐紫色斑點,以後尤深,有時裂片極淺。多生於雲南維西縣和四川木裡縣。

麗江莨菪Scopolia likiangensis C. Y. Wu et C. Chen, mss.植株被柔毛較疏。葉緣具1~3對不等的裂齒。花冠裂片帶紫色,筒裡面基部具5塊紫斑。產於雲南麗江地區。

三分七Scopolia breviflora C. Y. wu et C. Chen, mss.葉黃綠色,邊緣具1~2(~3)裂齒。花冠僅簷部露出萼外。果梗長5厘米以下。產於雲南麗江地區。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三分三

拼音注音
Sān Fēn Sān
別名

山茄子、大搜山虎、山野煙(《雲南中草藥》),野旱煙(《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

為茄科植物三分三根、葉種子。秋季或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林間草地或田邊路旁。分佈雲南。產雲南。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莖短祖;主根粗大,幾垂直,根皮黃褐色,斷面黃色,有臭氣。莖叢生,粗壯,上部分枝。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18厘米,寬3.5~9厘米,先端尖,邊緣波狀,下面微被短茸毛;葉柄長1~4厘米。花單生葉腋,花梗細長,下垂;花萼鍾形,果時增大,邊緣具不等齒,有肋脈10,外被絨毛;花冠鍾形,黃綠色,長3.5~4厘米,直徑3~3.5厘米,先端5裂,向後反捲;雄蕊5;雌蕊1,子房上位,2室,柱頭肥厚。蒴果藏於增大的萼內,近球形,頂端開裂。種子矩圓形或近多角形,長約2.4毫米,棕色。花期夏末。果期晚秋。

性狀

乾燥根多切成片狀,灰白色,圓形或卵圓形,直徑7~12厘米,厚約6毫米,有顯著的年輪和放射狀的維管束。易折碎,折碎時有粉塵飛出。味苦。以片大而薄者為佳。

化學成分

三分三的根含生物鹼1%以上,絕大部分是天仙子胺(即莨菪鹼)及天仙子鹼(即東莨菪鹼)、紅古豆鹼等多種生物鹼。

性味

《雲南中草藥》:"苦澀麻,溫,劇毒。"

注意

心臟病、心臟衰弱者忌服。

功能主治

麻醉鎮痛。治胃痛,骨折,風濕痛,跌打損傷。

1《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作鎮痛、鎮靜藥。"

2《雲南中草藥》:"麻醉止痛,除濕祛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分;或研末服。外用:研末酒調敷。

復方

1治胃痛,風濕痛,跌打損傷:三分三根或葉三分,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2整復麻醉止痛:用三分三根、葉研末,酒調外敷患處,3~6分鐘後,即可進行骨折整復。(《雲南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三分三

拼音注音
Sān Fēn Sān
別名

大搜山虎、山野煙、野煙

英文名
Acutangular Anisodus Root
出處

出自《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三分三、鈐鐺子、麗江山莨菪、齒葉賽莨菪等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isodus acutangulus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Scopolia acutangula C. Y. Wu et C. Chen]2.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3.Anisodus luridus Link et Otto Otto var .fischeri-anus (Pascher)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A..fischerianus Pascher]4.Scopolia carnioliacoides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5.Scopolia carniolicoidos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var .dentata C. Y. Wu et C. Chen ex C. Chen et C. L. Chen.

采收和儲藏:栽培3-5年收穫。根挖出後,洗去泥沙,表皮晾乾後趁天晴迅速切片,片厚1-2cm,置於陽光下曝曬,或曬至3-4成干後烘烤。但切忌新鮮切片直接烘烤,以防表面變黑影響質量。莖、葉、種子於秋季采收後,陰乾或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700-3100m的林緣、草地和陰濕處。

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及田野宅旁。

生於海拔2800-3100m的山坡及灌木林中。

生於海拔3000-3600m的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

生於海拔3000-3600m的林緣或草坡。

資源分佈:分佈於雲南西北部、四川。

分佈於雲南、西藏。

分佈鞋於雲南西北部、西藏等地。

分佈於四川、雲南。

分佈於四川、雲南。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m。主根粗大。葉互生,葉柄長5-15mm;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8-20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花單生葉腋,淡黃綠色,下垂;花梗長1-3.5cm;花萼漏斗狀鍾形,長3-4cm,具10條縱脈,萼齒4-5,狹三角形,不整齊;花冠漏斗鍾形,5裂,淡黃綠以,開花時外反,管內被柔毛,近基部有5對暗紫斑;雄蕊5,內藏;雌蕊稍長於雄蕊,子房圓錐形,柱頭頭狀;花盤盤狀。蒴果近球形,嘀咕以下環裂;宿存萼緊包果,長3.5-4.5cm,有10條突起的縱脈,果梗長5-7cm,下彎。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本種與三分三我不同點在於:植株被毛。葉片全緣。花萼被柔毛,萼脈彎曲;花冠通常淺黃色或裂片略帶紫色,花冠筒內基部無紫斑。

本變種與前者的主要區別是:葉緣具1-2對不等的粗齒或呈波狀,有時具疏緣毛;枝條及葉被疏柔毛,或有時幾無毛;花冠裂片常帶褐紫色,藥冠管內基部具5塊紫斑。花萼和花梗密被淡褐色毛。花期6月。果期9月。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無毛;莖綠色,有時帶淡紫色,略具稜角。根斷面淡黃色,有苦味。葉互生;葉柄長1.5-2cm;葉片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20)cm,寬3-6(12)cm,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全緣或微波狀。花單生於葉腋,下垂,花梗長1.7-2.5cm;花萼鍾狀,厚,近革質,長約2cm,先端平齊,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常因花冠伸展被撐破為1-2深裂,縱脈不明顯;花則的淺齒,常因花冠伸展被撐破為1-2深裂,縱脈不明顯;花冠淺黃綠色,長約4.5cm,簷部具5齒,齒漸尖,花幕開時外反,裡面花絲基部兩側具暗色紫斑;雄蕊5,長達花冠之一半或略短;雌蕊稍長於雄蕊,子房圓錐形或近球形,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宿存萼緊包果實,蓋裂,縱脈粗而不明顯。種子多數,表面密佈蜂窩狀小孔。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變種與賽莨菪的主要區別是:葉緣常具1-2(-3)個粗齒,花冠簷部裂片極淺,背面具明顯的暗紫色條紋。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氣候,耐寒。在年平均氣溫為10.6℃,年雨量1126.8mm,年平均相對濕度78%左右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除重質粘土及低窪沼澤地外均能生長,但在土層瘠薄的地區及鹽鹼地,植株生長遲緩,生熱較差。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春季選用上年采收的種子,形溝條播,溝距15-20cm,溝內先施腐殖質土加少量餅肥,作底肥,用經充分腐熟的堆肥工廄肥亦可。播後覆土2cm,蓋薄層草,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待子葉出土後逐漸揭去蓋草,另用竹竿拾起高20cm的棚架,上蓋草或篾笆,了止曝曬。約2星期左右出苗。每1hm2用種量300g,可育苗30000-3700株。苗高5-8cm,時移栽,行株距50cm×40cm。

田間管理 生長期注意松土和鋤草。在麗江地區,根據紅壤貧瘠的特點,主要以施有機肥為主,用糞水充分漚熟的油餅粕,以1份肥兌6份清水施於根部,於定植後20-25d後追施,第2次追肥是在8月中旬,可施復合顆粒肥,每1hm2150-225kg。2-3年生植株,第1次追肥在5月中旬,第2次在7月。入冬前應注意培土防寒防凍,培土厚10cm左右。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6-9月發生,為害葉部。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40%霜疫靈300倍液噴灑,10-14d1次,連續2-3次,同時雨後注意排水;蟲家有八字地老虎、小地老虎、金龜子、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為害。防治方法主要採用人工捕殺、毒餌誘殺法。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塊片,直徑2-12cm,厚0.5-2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極多縱皺紋。切面灰白色至灰黃色,平整的橫切面可見數層同心性環紋及放射狀排列的導管束。質堅而脆,折斷時有粉塵,斷面顆粒狀。氣微,味微苦麻。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較厚。韌皮部狹窄。木質部佔大部分,導管2-8成群,放射狀排列,有木間韌皮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

毒性

毒性701的小鼠半數致死量(mg、kg):靜脈注射為62,腹腔注射為300-400,灌胃約為3000。家兔皮下注射830mg/kg,可出現昏迷、站立不穩、瞳孔散大等中毒現象。劑量增加至1400mg/kg,10分鐘內可致死,死時呼吸先於心跳停止。貓皮下注射300mg/kg可出現中毒,500mg/kg可致死。麻醉狗肌肉注射30mg/kg,心電圖無變化。

化學成分

1.三分三 莖含總生物鹼0.72%,其中山莨菪鹼(anisodamine)0。38%,莨菪鹼(scopolamine)0.22%和莨菪鹼(hyoscyamine)0.12%。葉含總生物鹼0.72%,其中莨菪鹼0.27%,東莨菪鹼0.24%,山莨菪鹼0.215[1];果實含總生物鹼1.15%,其中莨菪鹼為0.96%,東莨菪鹼為0.19%;以及微量托品鹼(tropine)。種子含總鹼1.06%,其中莨菪鹼為0.88%,東莨菪鹼為0.17%以及微量托品鹼[2]。

2.鈐鐺子 莖、葉,均含有阿托品(atropine)[3],莨菪鹼、東莨菪鹼及微量托品鹼,莖中含莨菪鹼0.22%-0.59%,東莨菪鹼0.05%-0.32%,去水阿托品(apoatropine)0。01%,托品鹼0.03%;葉中含莨菪鹼0.13%-0.51%,東莨菪鹼0.06%-0.17%,托品鹼(0.01%)[1]。根含莨菪鹼,東莨菪鹼,紅古豆鹼(cuscohygrine)[2],阿托品等[3],根還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14].

藥理作用

根含莨菪鹼及紅古豆鹼等多種生物鹼,前者的作用與阿托品相似。三分三流浸膏有使瞳孔擴大、唾液分泌減少、解除平滑肌痙攣等作用,無中樞鎮靜作用。紅古豆鹼沒有生理活性,過去一直未加以利用,最近製成紅古豆苦杏仁酸酯(即701),亦有三分三流浸膏樣作用,狗或貓肌肉注射10mg/公斤呈降壓作用,家兔經注射後耳血管明顯擴張。現已試用於臨床,成人每次肌肉注射50mg。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置帶寒錐形瓶中,用氨水濕潤,15imn後加氯信20ml,冷浸過夜,濾過。取濾液5ml放入蒸發皿中,置沸水浴上蒸乾,加入發煙硝酸數滴,蒸乾後殘潭呈共同色,加無水乙醇1-2滴及氫氧化鉀1小粒,即顯紫堇色。(檢查托品類生物鹼—)。

性味

味苦;辛;性溫;大毒

注意

心臟病、心臟衰弱者忌服。

功能主治

解痙鎮痛;祛風除濕。主胃痛;膽;腎;腸絞痛;風濕關節疼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6-0.9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酒調敷;或浸酒搽。

各家論述

1.《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作鎮痛、鎮靜藥。2.《雲南中草藥》:麻醉止痛,除濕法瘀。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