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苦

三叉苦朗讀

三叉苦中藥材詳解

三叉苦
三叉苦
拼音注音
Sān Chā Kǔ
別名

三椏苦、小黃散、雞骨樹、三丫苦、三枝槍、三叉虎

來源

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Merr.,以入藥。全年可采,根洗淨,切片曬乾備用;葉陰乾備用。

生境分佈

生於村邊、溪邊及低山、丘陵灌叢中,或山溝疏林中。分佈於我國南部各省區。

原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米,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或青灰色,光滑,有淡黃色的皮孔。莖粗大,多分枝。3小葉復葉對生,葉柄長3~18厘米;小葉紙質,矩圓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6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漸窄而成一短柄,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有腺點,兩面光滑無毛。夏季開黃白色小花,花梗纖細,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有近對生而擴展的枝。花單性,4數,花瓣有腺點;雄花的雄蕊較花瓣長,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較花瓣短。蓇葖果2~3,頂端無喙,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半透明,有腺點。種子卵狀球形,黑色。

化學成分

葉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α-蒎烯、糖醛。根顯生物鹼反應。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本品對福氏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中暑,治感冒高熱,扁桃體炎,咽喉炎,肺膿瘍,肺炎,瘧疾,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腿痛,胃痛,黃疸型肝炎,斷腸草(鉤吻)中毒。外用治跌打扭傷,蟲蛇咬傷,癰癤腫毒,外傷感染,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

根0.3~1兩,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

復方

1、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三叉苦4斤,野菊花、金銀花各3斤,加水100斤,煎至60斤,供100人口服,每日1次,連用3~5天。

2、感冒高熱、流行性感冒:三叉苦根或莖、鴨腳木根或莖各1斤,加水煎取3000毫升,過濾,濃縮至1000毫升。每服60毫升,每日1~2次。

3、外陰瘙癢:三叉苦葉、鴨腳木葉、榕樹須(氣根)、烏桕葉各1兩,薄荷葉5錢,煎水洗患處。

4、癰癤腫毒:三叉苦葉2份,山大顏葉1份,了哥王根皮、葉1份,馬交兒根1份,搗爛,用45%乙醇浸透,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重症同時配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