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葉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箬葉

拼音注音
Ruo Ye
別名

遼葉(《綱目》)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箬竹

生境分佈

分佈長江流域等地。

原形態

箬竹,又名:篃竹。

稈高約75厘米。直徑4~5毫米,圓筒形或頂端節間稍扁平,節間長2.5~5厘米,中空極小;稈環殊少隆起乃至不可觸知;籜鞘長20~25厘米,宿存性,枯萎後呈暗草黃色,稀具小橫脈,故局部地呈方格子狀,無毛,惟下部邊緣具柔軟之褐色纖毛,呈流蘇狀,至於為下方籜所包被著的部分則具絨毛;籜舌頂端呈弧形。兩側各具少數繸毛;籜葉的大小多變化,形甚窄,有時可長逾5厘米,有部分方格狀小橫脈。稈上每節生枝條1枚(稀有2枚者)。葉在成長植株上彎作弧形,葉片作長披針形,大者長達45厘米以上,寬可逾10厘米,先端漸尖,延伸成一細尖頭;上面綠色,有光,下面灰綠色,散生鋸色短柔毛;中脈寬而隆起,黃白色,在葉背面沿中脈之一側生有一行氈毛,次脈有時可多至15乃至18對,小橫脈極明顯;葉基急收縮,葉緣有尖銳小鋸尖;葉柄健壯而帶微紫色。花序未見。

本植物的葉基部(箬蒂)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歸經

《得配本草》:"入手太陰,兼足厥陰經。"

性味

《綱目》:"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衄血,下血。小便不利,喉痺,癰腫。

《綱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並燒存性,溫湯服一錢匕。又通小便,利肺氣,喉痺,消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鍛存性入散劑。外用:鍛存性研末作吹藥。

復方

1治肺癰鼻衄:白面、箬葉灰各三錢。上二味研令勻,分為二服,食後井華水調下。(《聖濟總錄》玉塵散)

2治經血不止:蠶紙(不計多少燒灰)、箬葉(燒灰)。上二味等分研勻,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聖濟總錄》二灰散)

3治髒毒下血,久遠不瘥者:茶篰箬葉燒成黑灰,研羅極細,入麝香少許,空心糯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4治小便先澀後不通:干箬葉(燒灰)、滑石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許,米飲調下,空服。(《指南方》箬葉散)

5治咽喉閉痛:遼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之。(《瀕湖集簡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箬葉

拼音注音
Ruo Ye
出處

《本經逢原》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箬竹葉基部

功能主治

《本經逢原》:"煎湯治胃熱呃逆,其性較柿蒂稍平。取灰以香油調塗湯火傷。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箬葉

拼音注音
Ruo Ye
別名

遼葉、茶篰若葉

英文名
Leaf of Chequer-shaped Indocalamus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綱目》:箬,若釣而弱,故名。其生疏遼,故又謂之遼。箬,生南方平澤,其根與莖皆似小竹,其節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青背談,柔而刃,新舊相代,四時常青。南人取之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女人以襯鞋底。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箬竹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 2.Indocalamus latifolius(Keng)McClure [Arundinaria lafitolia Keng]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箬竹生於海拔300-1400m的山坡路旁。 2.闊葉箬竹生於林下或山坡。

資源分佈:1.箬竹分佈於浙江西天目山、衢縣、湖南零陵陽明山等地。 2.闊葉箬竹分佈於華東及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

原形態

1.箬竹 植株呈灌木狀。竿高0.5-2m,直徑4-7.5mm;節間長約25cm,最長可達32cm,。圓筒形,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扁,多為綠色,節較平坦,竿環較籜環略隆起,節下方有紅棕色貼竿的毛環。籜鞘長於節間,上部寬鬆抱竿,無毛,下部緊密抱竿,密被紫褐色伏貼狀疣基刺毛,具縱肋;籜耳無,籜舌厚膜質,截形,高1-2mm。背部有伏貼微毛;籜片大小多變化;窄披針形,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易落。小技具2-4葉;葉鞘緊密抱竿,有縱助,背面無毛,或被微毛,無葉耳;葉舌高1-4mm,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6cm,寬4-10.8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密被伏貼短柔毛;中脈兩側或僅一側生有一條氈毛,次脈8-16對;小橫脈明顯,形成方格狀,葉緣生有細鋸齒。圓錐花序長10-14cm,花序主軸和分枝均密被棕色短柔毛;小穗綠色帶紫,長2.3-2.5cm,幾呈圓柱形,含5-6朵小花,小穗柄長5.5- 5.8mm;小德軸節間,被白色絨毛;穎有3片,紙質,脈上具微毛,第1穎長5-7mm,先端鈍,有5脈,第2穎長7-10.5mm,具7脈,第3穎長10-19mm,具9脈;第1外樣長11-13mm,背部具微毛;有11-13脈,基盤長0.5-1mm,其上有白色髯毛,第1內釋長約為外樣的1/3,背部有2脊,春間生有白色微毛,先端有2齒和白色柔毛;花藥黃色。筍期4-5月,花期6-7月。 2. 闊葉箬竹 灌木狀竹類。竿高可達2m,直徑0.5-1.5;節間長5-22cm,微有毛,尤以節下方為甚;竿算宿存,質堅硬,背部常有粗糙的棕色小刺毛,邊緣內卷,且有纖毛;籜舌截平,鞘口頂端有長1-3mm流蘇狀繸毛;小技頂端有1-3葉片;葉片長10-40cm,寬1.5- 8cm;花序上葉片較小,表面無毛,翠綠色,近葉綠處有小刺毛,背面灰白色,略生微毛,小橫脈明顯,邊緣粗糙或一邊平滑。圓錐花序基部常為葉鞘包裹,長6-23cm,或有時退化為僅有4-5小穗的總狀花序;花序分校與主軸均密生微毛,小穗紫色或暗綠色,有5-9/小花,長2-4cm;內停稍短於外稃,稀有等長或較長於外稃,通常先端有2齒或有1凹頭,背部有2脊,脊或脊間向上生稀疏的微毛,鱗被3;雄蕊3,花藥大多紫色,穎果成熟後古銅色,狀如麥穗,長約1cm。筍期4-5月,花果期1-8月。

歸經

肺;肝經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解毒消腫。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小便不利;喉痺;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炒存性入散劑。外用:適量,炒炭存性,研末吹喉。

復方

1治肺癰鼻衄:白面、箬葉灰各三錢。上二味研令勻,分為二服,食後並華水調下。(《聖濟總錄》玉塵散)2治經血不止:蠶紙(不計多少燒灰)、箬葉(燒灰)。上二味等分研勻,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聖濟總錄》二灰散)3治服毒下血,久遠不瘥者:茶篰箬葉燒成黑灰,研羅極細,入麝香少許,空心糯米次調下。(《百一選方》)4治小便先澀後不通:干箬葉(燒灰)、滑石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許,米飲調下,空服。(《指南方》箬葉散)5治咽喉閉痛:遼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之。(《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

《綱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並燒存性,溫湯服一錢匕。又通小便,利肺氣,喉痺,消癰腫。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