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

蟛蜞菊朗讀

蟛蜞菊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蟛蜞菊

拼音注音
Penɡ Qi Ju
別名

黃花蟛蜞草、黃花墨菜、黃花龍舌草、田黃菊、鹵地菊

來源

菊科蟛蜞菊屬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 (Osb.)Merr.,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

甘、微酸,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平肝。用於預防麻疹,感冒發熱,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療瘡癤腫。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蟛蜞菊

拼音注音
Penɡ Qi Ju
別名

馬蘭草、蟛蜞花、路邊菊(《生草藥性備要》),水蘭(《廣西藥植名錄》),鹵地菊、黃花龍舌草、黃花曲草(《福建中草藥》)。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菊科植物蟛蜞菊全草

生境分佈

多生於沿海地區的水溝邊或濕地上。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矮小,匍匐狀,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矩圓狀披針形,長2.5~7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而近無柄,邊近全緣或有鋸齒,主脈3條。頭狀花序,具長柄,腋生或頂生,花序直徑約1.8厘米;總苞片2列,披針形或矩圓形,長8~10毫米,內列較小;花托扁平;邊緣舌狀花1列,雌性,黃色,約10~12朵;中央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齒。瘦果扁平,無冠毛。花期夏季。

藥理作用

全草的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性味

1《本草求原》:"甘淡,微寒。"

2《福建中草藥》:"微鹹,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治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疬、痔。其根能脫牙。"

2《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3《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

復方

1預防白喉:一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二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福建中草藥》)

2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蟛蜞菊

拼音注音
Penɡ Qi Ju
別名

路邊菊、馬蘭草、蟛蜞花、水蘭、鹵地菊、黃花龍舌草、黃花曲草、鹿舌草、黃花墨菜、龍舌草

英文名
Chinese Wedelia Herb
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蟛蜞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edelia chinensis (Osb.) Merr.[Sol-idago chinensis Osbeck;Wedelia calendulacea (L.) Less.]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全草,秋季挖根,鮮用或切段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田邊、路旁、溝邊、山谷或濕潤草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遼寧、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

蟛蜞菊 多年生草本,矮小。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不定根,長15-50cm,基部徑約2mm。分枝,疏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無柄或短葉柄;葉片條產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7cm,寬7-13m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全緣工有1-3對粗疏齒,兩面密被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蛤顯,主脈3條,側脈1-2對,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或葉腋,直徑1.5-2.5cm,具長6-12cm的細梗;總苞鍾形,寬約1cm,長約12mm;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內層較小,長圓形;花托平,托片膜質;花異型;舌頭狀花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先端2或3齒裂;筒狀花兩性,較多黃色,花冠近鍾形,向上漸擴大,簷部5裂,理解片卵形。瘦果,倒卵形,長約4mm;有3枚或兩側壓扁;無冠毛,而有具淺齒的冠毛。花期3-9月。

性狀

[藥材鑒] 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彎曲,長可達40cm,直徑 1.5- 2mm ;表面灰綠色或淡紫色,有縱皺紋,節上有的有細根,嫩莖被短毛。葉對生,近無柄;葉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0.7-1.3cm;先端短尖或斯尖,邊緣有粗鋸齒或是波狀改表面綠褐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均被白色短毛。頭狀花序通常單生於整項或外腋,花序便及苞片均被通毛、苞片2層、長6-8mm,寬1.5-3mm,灰綠色。舌狀花和管狀花均為黃色。氣做,味微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 1列 ,切向延長。下皮由1列類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其內方為3-4列厚角細胞。皮層通氣組織由類圖形或橢圓形的薄壁細胞組成、排成 2-3輪。中柱鞘纖維斷續排列成環狀。韌皮部細胞細小;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線成,射線細胞1-2列,髓部薄壁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

葉橫切面:主脈上方呈三角狀突出,下方呈弧狀突出,上下表皮內部有厚角細胞2-4列;維管束外韌型。葉肉上下表皮各為1列韌型,均有非腺毛,非腺毛由2-3個細胞組成,細胞壁有明顯的疣狀突起。上下表皮細胞的肉方均有通氣組織分佈;柵欄細胞1-2列。

化學成分

蟛蜞菊含三十烷酸(meliss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ol glucoside),左旋-貝殼杉烯酸(kaur-16-en-19-oic acid)。

藥理作用

全草的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煎劑1:128對白喉桿菌,1:3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1:81對乙型鏈球菌均有抑製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取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30min,濾過濾液用石油醚提取後供下列試驗:一取1mol/L鹽酸-羥胺甲醇液0.5ml,置小試管中,加供試液2ml,再加2mol/L氫氧化鉀甲醇液使Ph <11,在水浴上加熱煮沸2min,冷卻後加5%鹽酸使pH<3,再加2滴1%三氯化鐵深液顯污紅色。(檢查內酯)。二取供試液2ml於試管中加鎂粉知量,加濃鹽酸1ml,水浴加熱5min,,顯棕以或褐紅色。(檢查黃酮)

性味

味微苦;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肋腺炎;白喉;百日咳;氣管炎;肺炎;肺結核咯血;鼻衄;尿血;傳染性肝炎;痢疾;痔瘡;疔瘋人院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復方

1預防白喉:一、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二、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福建中草藥》)2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病、痔。其根能脫牙。

2.《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3.《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