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子根

馬甲子根朗讀

馬甲子根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馬甲子根

拼音注音
Mǎ Jiǎ Zǐ Gēn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馬甲子。10~11月采根,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常栽培作綠籬。分佈台灣、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產四川、廣西等地。

原形態

馬甲子,又名:鐵籬笆(《草木便方》),竻仔、雄虎刺、石刺木、烏刺仔、刺盤子、狗骨竻、秤錘竻。

灌木,高達3米。幼枝及嫩葉多少被茸毛,後變無毛;小枝具直而尖利的刺,刺由托葉變成。單葉互生;具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5厘米,寬2.5~3厘米,基部圓形,先端圓鈍或微凹,上面深綠而具光澤,下面沿葉脈有細毛,邊緣有細鈍齒,葉脈3出。聚傘花序腋生;花細小,黃綠色;花萼5裂,被茸毛,裂片三角形;花瓣5,匙形,短於萼;雄蕊5,與花瓣對生,花絲黃綠色;雌蕊花托連生,柱頭3裂,子房2~3室,每室有1胚珠,藏於花盤內。核果盤狀,周圍有栓質薄翅,直徑12~18毫米;果梗長1~1.5厘米。花期7月。果期8月。

性狀

乾燥的根,上部較粗壯,下部有分歧,外表有細縱皺,並殘留少數鬚根,質堅硬。

性味

苦,平。

1《南寧市藥物誌》:"澀,平,微酸。"

2《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無毒。"

3《貴州草藥》:"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祛風濕,散瘓血,解毒。治喉痛,腸風下血,風濕痛,跌打損傷。

1《植物名實圖考》:"治喉痛。"

2《分類草藥性》:"治一切跌打損傷,散瘀血,消腫。"

3《四川中藥志》:"除寒活血,發表解毒,消腫。治心腹疼痛。"

4《貴州草藥》:"祛風濕,治勞傷,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浸酒塗擦。

復方

1治腸風下血:馬甲子根一至二兩,同豬肉煲服。(《廣西中藥志》)

2治風濕痛:馬甲子根浸酒,內服外擦。(《廣西中藥志》)

3治勞傷:鐵籬笆、黃葛樹鬚根、黑骨籐各五錢。泡酒一斤,每次服一兩。(《貴州草藥》)

4治狂犬咬傷:鐵籬笆、黑竹根、煤炭果各一兩。煎水,兌少許酒服。(《貴州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馬甲子根

拼音注音
Mǎ Jiǎ Zǐ Gēn
別名

竻子、雄虎刺、石刺木、鳥刺仔、白棘、仙姑勒、馬甲棗、鐵理風、鐵菱角。

英文名
Root of Branchy Paliurus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馬甲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Poir.[Aubletia ramosissima Lour.Zizyphus ramosissima (Lour.)Spreng.]

采收和儲藏:全年采根,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或曠野,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

馬甲子 灌木,高達6m。小枝褐色,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9mm,被毛,基部有2個紫紅色針刺,長0.4-7cm;葉片紙質,寬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圓形,長3-7cm,寬2-5cm,先端純或圓,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稍偏斜,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無光澤,兩面沿脈被棕褐色短柔毛或無毛,基出脈3條。花兩性,聚傘花序腋中,被黃色絨毛,花小,直徑6mm,黃綠色;萼片5,三角形,長2mm;花瓣5,匙形,短於萼片;雄蕊5,與花瓣等長或略長於花瓣;花盤圓形,邊緣5或10齒裂;子房3室,花柱3深裂,柱頭球形。核果林狀,被黃褐色或棕褐色絨毛,周圍具木栓質3淺裂的窄翅,直徑1-1.7cm,長7-8mm。種子紫紅色或紅褐色,扁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適溫25-30℃,不耐寒,要求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採摘種子後,放於濕沙內貯存。翌春2-3月將種子篩出,將種殼春碎,即可播種。按行距20-25cm開橫溝,溝深5cm,把種子均勻插入溝內,覆蓋細土1-2cm,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1hmZ用種子45kg。培育2年後,當苗高40cm以上時移栽。移栽宜在冬季落葉後,或早春未萌發芽前進行,按行株距60cm×30cm開穴,每穴栽1株。

性狀

乾燥的根,上部較粗壯,下部有分歧,外表有細縱皺,並殘留少數鬚根,質堅硬。

化學成分

根含三萜類化合物:24-羥基美洲茶酸二甲酯(24-hydroxyceanothic acid dimethylester),27-羥基美洲茶酸二甲酯(27-hydroxyceanothic acid dimethylester),美洲茶酸(cean-othic acid),美洲茶酸-28β-葡萄糖酯(ceanothic acid 28-β-glucosylester)和異美洲茶酸-28β-葡萄糖酯(isoceanothic acid 28β-glucosylester)。根及莖還含一種環肽生物鹼馬甲子鹼(paliurine)B。

歸經

心;肺經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風散瘀;解毒消腫。主風濕痺痛;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喉痛。

2.《分類草藥性》:治一切跌打損傷,散瘀血,消腫。

3.《四川中藥志》:除寒活血,發表解毒,消腫。治心腹疼痛。

4.《貴州草藥》:祛風濕,治勞傷,解毒。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