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頹子根

胡頹子根朗讀

胡頹子根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胡頹子根

拼音注音
Hu Tui Zǐ Gēn
別名

牛奶根(《分類草藥性》),貫搾根(《浙江民間草藥》),葉刺頭(《泉州本草》)。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9~10月採挖,曬乾。

性狀

乾燥根呈圓柱形,彎曲,一般多截成30~35厘米長的段落,粗細不一,粗根直徑3~3.5厘米,細根直徑達1厘米。外表土黃色,根皮剝落後,露出黃白色的木質部。質堅硬,橫斷面纖維性強,中心色較深。

性味

酸,平。

1《綱目》:"酸,平,無毒。"

2《福建民間草藥》:"酸澀,平,無毒。"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祛風,利濕,消積滯,利咽喉。治咳喘,吐血,咯血,便血。月經過多,風濕關節痛,黃痘,瀉痢,小兒疳積,咽喉腫痛。

1《綱目》:"吐血不止,煎水飲之;喉痺痛塞,煎酒灌之。"

2《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和氣行血,補虛清火。"

3《貴州民間方藥集》:"益精神,安五臟,補虛勞,止咳化痰,又可催乳。"

4《浙江民間草藥》:"消食滯,化疳積。"

5蘇醫《中草藥手冊》:"止咳定喘,祛風利濕,止瀉,止血。治久咳氣喘,痢疾,腹瀉,咯血;並治風濕關節痛,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月經過多,黃疸,牙齒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復方

1治風寒肺喘:胡頹子根一兩,紅糖五錢。水煎,飯後服。(《閩東本草》)

2治吐血,咯血,便血,月經過多:胡頹子根一至二兩。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3治風濕痛:胡頹子根三兩,黃酒二兩,豬腳半斤。加水煮一時許,取湯一碗,連同豬腳服。(《福建民間草藥》)

4利濕,治黃疸:胡頹子根五至八錢。水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5治產後腹痛下痢:胡頹子根二兩,紅糖一兩,水煎服(《閩東本草》)

6治脾洩瀉痢:胡頹子根三至五錢。水煎成半碗,加些冰糖,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7治小兒食積、疳積:胡頹子根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8治胃痛:胡顛於根一兩。水煎去濺,Qq雞蛋(雀殼)二個,煮服。(《江西草藥,)

9治咽喉腫痛:胡頹子根一兩,王瓜根五錢。水煎,頻頻含咽,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十治喉痛失音:胡頹子根頭約一兩。川連二錢。水棘飄.(《泉州本草》)

⑾治產後浮腫:胡頹於根三至五麟,益母革等舞。水煎至半碗,加些紅糖溫服。(《福建民間草藥》)

⑿治跌打損傷:胡頹子根一兩,燴JL蘑嗣五鈞,寥刁竹橡三錢。灑水各半煎服。(《江西草藥,)

⒀治皮膚濕疹:胡頹子根適量,煎洗。(蘇醫《中草藥手冊》)

備註

本品在四川地區和木半夏的根同稱牛奶子根,並同等使用。參見"木半夏根"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胡頹子根

拼音注音
Hu Tui Zǐ Gēn
別名

牛奶根、貫搾根、葉刺頭。

英文名
Root of Thorny Elaeagnus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向陽山坡或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

胡頹子 常綠直立灌木,高3-4m。具刺,刺長20-40mm,深褐色;小枝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後顯黑色,具光澤。葉互生;葉柄長5-8mm;葉片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長5-10cm,寬1.8-5cm,兩端鈍或基部圓形,邊緣微反捲或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銀白色,密被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側脈7-9對,與中脈開展成50-60°角,網狀脈在上面明顯。花白色或銀白色,下垂,被鱗片,1-3朵生於葉腋;花梗長3-5mm,花被筒圓形或漏斗形,長5-7mm,先端4裂,裂片內面被短柔毛;雄蕊4,花絲極短;子房上位,花柱直立,無毛。果實橢圓形,長12-14mm,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白色絲狀棉毛。花期9-12月,果期翌年4-6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彎曲,多截成30-35cm長的段,粗細不一,粗根約3cm,細根為1cm。表面土黃色,根皮易落;露出黃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橫斷面纖維性強,中心色較深。氣微,味淡。

歸經

肺;脾經

性味

味苦;酸;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祛風利濕;止咳平喘;解毒斂瘡。主味血;咯血;便血;月經過多;風濕關節痛;黃疸;水腫;瀉痢;小兒疳積;咳喘;咽喉腫痛;瘡疥;跌扑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綱目》:吐血不止,煎水飲之;喉痺痛塞,煎酒灌之。

2.《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和氣行血,補虛清火。

3.《貴州民間方藥集》:益精神,安五臟,補虛勞,止咳化痰,又可催乳。

4.《浙江民間草藥》:消食滯,化疳積。

5. 蘇醫《中草藥手冊》:止咳定喘,祛風利濕,止瀉,止血。治久咳氣喘,痢疾,腹瀉,咯血;並治風濕關節痛,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月經過多,黃疸,牙齒痛。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