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菇

白乳菇朗讀

白乳菇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白乳菇

別名

辣味乳菇、蘑菇

來源

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L. ex Fr.) Gray,以子實體入藥。

生境分佈

生於闊葉林內地上。分佈於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四川、雲南。

性味

苦,溫。

功能主治

追風,散寒,舒筋,活絡。

備註

為「舒筋丸」最主要原料之一。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白乳菇

拼音注音
Bai Rǔ Gū
別名

羊脂菌、辣味乳菇、白奶漿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紅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ctarius piperatus (L.ex Fr.) Gray[Agaricus piperatus L.ex Fr.]

采收和儲藏:秋季採摘,曬乾備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散生或群生於針、闊葉混交林下,以溫帶和亞熱帶為習見。為多種樹種的外生菌根菌。6-10月常見。

資源分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原形態

菌蓋寬5-15cm。中部下凹呈淺漏斗狀。干,白色,無毛絨,無環紋。蓋緣漸薄微上翹。菌肉白色,堅脆,傷後不變色。味辣。乳汁白色,不變色。菌褶白色,下延。柄短而粗,高4-6cm,粗1-3cm。孢子球形、闊橢圓形,(6-7)μm×(5-6)μm,壁具微疣。

性狀

性狀鑒別 菌蓋扁半球形,中央臍狀,或呈近漏斗形,白色,稍帶黃色。菌肉白色或淡黃色。菌褶密,分叉。蛋殼色或白色。菌柄短圓柱形,或向下漸細,長2-6cm,直徑1-3cm,白色,內實。氣微,味辣。

化學成分

本品含辣乳菇二醛(piperdial),辣乳菇醛醇(piperalol),絨白乳菇醛(velleral)和異絨白乳菇醛(isovelleral)等。

藥理作用

子實體中所含的倍半萜內酯的結晶混合物有抗白血病作用。

性味

苦;辛;性溫

注意

《滇南本草圖說》:「患冷疾腹痛洩瀉者忌食。」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復方

該菌色白,有白色乳汁溢出,如羊脂,故有白乳菇、羊脂菌、白奶漿菌等名。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