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肉

狐肉朗讀

狐肉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狐肉

拼音注音
Hu Rou
別名

南狐、狐、狐狸

來源

食肉目犬科Vulpes vulpes L.,以入藥。

生境分佈

四川若爾蓋、東北。

性味

甘、鹹,溫。

功能主治

補虛溫中。主治水積黃種,疥瘡不愈,蠱毒寒熱。

用法用量

4~7兩,燉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狐肉

拼音注音
Hu Rou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犬科動物

生境分佈

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青海等地。

原形態

狐(《詩經》),又名:龍狗、毛狗。

體長60~90厘米,尾長40~60厘米,體重5~10公斤。外形似狗而略細長,顏面部狹,吻尖,耳大,四肢比較短,肛門附近有臭腺,能分泌可憎的狐騷氣味。尾毛蓬鬆。毛色變異很大,一般頭部灰棕色,耳背面黑或黑褐色,唇和下頦到前胸部暗白色。背紅棕色,頸、肩和身體兩側稍帶黃色。胸腹部白色或黃白色。尾部與背色相同,尾尖端白色。四肢淺褐色或棕色,外側有寬狹不等的黑褐色紋。

棲居森林、草原、丘陵等處的樹洞或土穴中。嗅覺、聽覺發達,晝伏夜出,行動敏捷。食性很雜,喜食老鼠、野兔、各種野禽;此外,亦食昆蟲、蛙、魚及野果;有時盜食家禽。

性味

甘,溫。

1《食療本草》:"溫,有小毒。"

2《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3《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補虛暖中,解瘡毒。治虛勞,健忘,驚癇,水氣黃腫,疥瘡。

1《唐本草》:"作腥食之,主疥瘡久不差者。"

2孟詵:"補虛,又主五臟邪氣。"

3《醫學入門》:"補虛,治健忘。"

4《四川中藥志》:"治水積黃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4~8兩。

復方

1治驚癇,神情恍惚,語言錯謬,歌笑無度:狐肉一片及五臟,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並得。京中以羊骨汁鯽魚替豉汁。(《食醫心鏡》狐肉羹)

2治水積黃腫:狐肉配陳臘肉燉服。(《四川中藥志》)

3治疥瘡不瘥:狐肉、一支箭,夏枯草、蒲公英、側耳根。共燉湯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狐肉

拼音注音
Hu Rou
英文名
Fox as food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犬科動物狐狸、南狐的肌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ulpes vulpes Linnaeus2.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

采收和儲藏:捕殺後;剝皮取肉;鮮用或晾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森林、丘陵、草原等地。穴居樹洞,土穴中常抱尾而睡。和動敏捷,食物雜。

資源分佈: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原形態

1.狐狸,體長約75cm,重7.5kg。顏面狹窄,吻尖。四肢短,尾粗長,超過體長的一半,且其毛蓬鬆,身上有特殊的狐騷味。頭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下頜污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背部紅棕色,體側黃褐色,腹部黃白色。四肢棕色或淺褐色,前後肢外側有一條黑紋。尾色同背部,尾端白色。毛色因個體而有差異。

2.南狐,體形似狗,中等細長。重7.5kg左右,外形與上種類似,亦有顎臭。毛色變化較大,通常標準者,其頭、軀、尾為赤褐色;深者赤色,淺者黃褐色。個體頭部灰棕色;唇、下頦至前胸暗白色;頸、肩、體兩側稍黃色,背部紅棕色;腹面白色或黃白色,尾尖白色。前後肢外側的黑褐色帶紋,其寬狹不等。

歸經

心;脾;胃;腎經

性味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補虛暖中鎮靜安神;祛風;解毒。主虛勞贏瘦;寒積腹痛;癔病;驚癇;痛風;水腫;疥瘡;小兒卵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120-240g。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作臛食之,主疥瘡久不差者。

2.盂詵:補虛,又主五臟邪氣。

3.《醫學入門》:補虛,治健忘。

4.《四川中藥志》:治水積黃腫。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