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毛耳草

黃毛耳草朗讀

黃毛耳草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黃毛耳草

拼音注音
Huanɡ Mao ěr Cǎo
別名

拖地蓮、鋪地蜈蚣、白頭走馬仔、細種節節花、蜈蚣草

來源

茜草科耳草屬植物黃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 (Palib.) Merr.的全草。全年可采。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腸炎,痢疾,急性黃疸型肝炎,小兒急性腎炎,乳糜尿,功能性子宮出血,咽喉腫痛;外用治毒蛇、蜈蚣咬傷,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0.5~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黃毛耳草

拼音注音
Huanɡ Mao ěr Cǎo
別名

敷地兩耳草、銅眼獅、地坎風、鋪地蜈蚣(《廣西野生資源植物》),山蜈蚣、對葉寸節草(《浙江民間草藥》),過路蜈蚣、串地蜈蚣、白山茄、地蜈蚣、落地蜈蚣、攤地蜈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腹瀉草(《中草醫藥經驗交流》)。

出處

《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黃毛耳草全草。夏、秋采收,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於路邊、曠地、溪邊、山坡。分佈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常呈鋪散匍匐狀,全株均被有黃綠色細長柔毛,以莖、葉柄、托葉、葉背、脈間等處為多。莖具角稜,纖弱,節上有鬚根。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2.5厘米,寬6~12毫米,先端尖,全緣,基部稍圓;托葉連合成鞘狀,膜質,邊緣鑽狀齒裂。花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柄長2~3毫米,萼筒漏斗形,4裂;花冠漏斗形,長5~6毫米,4裂,淡紫白色,稀為白色,4裂;雄蕊4;子房2室,柱頭2裂,棒狀。蒴果,扁球形,長和寬均約2毫米,室背開裂;萼片宿存。種子黑棕色,細小。花期7月。果期9月。

性味

1《浙江民間草藥》:"性平,味微苦,無毒。"

2《湖南藥物誌》:"辛苦酸澀,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活血舒筋。治黃疸,水腫,乳糜尿,痢疾,腹瀉,跌打損傷,無名腫毒,乳腺炎。

1《中國藥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勞傷出血,並有舒筋活絡的功能;搗爛敷患處,治無名腫毒及扭傷。"

2《浙江民間草藥》:"散血治內傷。"

3《湖南藥物誌》:"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

4《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方

1治濕熱黃疸: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連服三至七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濕熱水腫: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另用石蒜鮮鱗莖一兩,蓖麻種子二錢,共搗爛敷足心。(《福建中草藥》)

4治小兒急性腎炎:鮮黃毛耳草水煎加紅糖服。二至三歲八錢至一兩;四至六歲一兩至一兩半;七至十歲一兩半至二兩;十歲以上者二兩至二兩半。以上均為一日量,分三次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乳糜尿(膏淋):鮮黃毛耳草二兩,金櫻根六錢,燈心草、貫眾各五錢。加水三碗煎成一碗。每日一劑,二次分服。如尿中有圓柱樣物,加星宿菜全草七錢,牡荊子五錢;婦女患者加地菍根一兩;病重者黃毛耳草增加一兩。忌食姜、蔥、蒜等。(江西《草藥手冊》)

6治痢疾,腸炎:鮮腹瀉草二兩(干品一兩),洗淨,加水濃煎,去渣,取藥液,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沖服。一天分兩次服。(《中草醫藥經驗交流》)

7治中暑吐瀉: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治小兒高熱昏睡:黃毛耳草三錢,艾葉一錢,鉤籐二錢,山查三錢,蜂窩一錢。水煎服。每小時服一次,每次服一匙。(《湖南藥物誌》)

9治乳腺炎: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十治婦女血崩:黃毛耳草,水煎,取汁沖紅糖服。(《中國藥植志》)

⑾治跌打損傷及蛇咬傷:鮮黃毛耳草搗汁飲,渣敷患處。(《浙江民間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黃毛耳草

拼音注音
Huanɡ Mao ěr Cǎo
別名

敷地兩耳草、地坎風、鋪地蜈蚣、山蜈蚣、對葉寸節草、白山茄、地蜈蚣、落地蜈蚣、腹瀉草、絮被草、金銷匙、細花草、對口草、瓜子草、花生草、仙人對坐草、上方旗、飛天蜈蚣、節節花、翻石草、布盤草、傷口草、鵝不食草、蛇舌草

英文名
Goldhair Hedyotis Herb
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黃毛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dyotis chrysotricha (Palib.) Merr.[Oldenlandia chrisotricha (pqlib.) Chun]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林下、岩石上、路旁、溪邊及田野草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

原形態

黃毛耳草,多年生草本,常呈鋪散匍匐狀,全株均被有黃綠色細長柔毛,以莖、葉柄、托葉、葉背、脈間等處為多。莖具角稜,纖弱,節上有鬚根。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2.5cm,寬6-12mm,先端尖,全緣,基部稍圓;托葉連合成鞘狀,膜質,頂鈍鑽狀齒裂。花數朵簇生於葉腋;花柄長2-3mm,萼筒漏斗形,4裂;花冠漏斗形,長5-6mm,4裂,淡紫白色,稀為白色,4裂;雄蕊4;子房2室,柱頭2裂,棒狀。蒴果,扁球形,長和寬均約2mm,室背開裂;萼片宿存。種子黑棕色,細小。花期7月。果期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體被黃色或灰白色柔毛。莖細,稍扭曲,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明顯縱溝紋;節上有殘留鬚根;質脆,易折斷。葉對生,葉片多向外捲曲,完整者展後呈卵開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2.2cm,寬5-13mm,全緣,上面綠褐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被黃色柔毛,托葉短,合生;葉柄短。蒴果球形,被疏毛,直徑約2cm。氣微,味苦。

以身干、色黃綠、帶葉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近方形、長方形,切向延長,外被角質層。非腺毛多細胞,多破碎,表面可見縱向角質紋理。皮層約有10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偶見簇晶,內皮層凱氏點明顯。韌皮部狹窄,細胸懷菜小,皺縮。木質部由導管與木纖維組成。髓部寬廣,中空。

葉粉末特徵:黃綠色。1非腺毛眾多,由2-10細胞組成,壁增厚,長270-925(-1565)μm,直徑17-30μm,表面具角質紋理。2氣孔平軸式。3葉肉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長50-90(-266)μm;草酸鈣簇晶直徑10-20μm,稜角較尖。

化學成分

全草含車葉草甙(asperul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軟脂酸十六醇酯(hexadecyl palmitate)及三十二烷酸(dotriacontanoic acid)。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軟,切段,乾燥,篩去灰屑。飲片性狀;為莖、葉、花、混合的段狀。莖近圓柱形,灰綠色,被黃色疏柔毛。葉皺縮或破碎,灰綠色,被黃色疏柔毛。花小,1-3朵生於葉腋,近無梗。蒴果球表,具數和縱稜,不開裂。氣微,味微苦。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歸經

肝;膽;膀胱;大腸經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主濕熱黃疸;洩瀉;痢疾;帶狀皰疹;腎炎水腫,乳糜尿;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癤腫毒;血崩;白帶;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1-2兩;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方

1治濕熱黃疸: 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連服三至七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2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3治濕熱水腫: 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另用石蒜鮮鱗莖一兩,蓖麻種子二錢,共搗爛敷足心。(《福建中草藥》)4治小兒急性腎炎: 鮮黃毛耳草水煎加紅糖服。二至三歲八錢至一兩;四至六歲一兩至一兩半;七至十歲一兩半至二兩;十歲以上者二兩至二兩半。以上均為一日量,分三次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5治乳糜尿(膏淋): 鮮黃毛耳草二兩,金櫻根六錢,燈心草、貫眾各五錢。加水三碗煎成一蹦。每日一劑,二次分服。如尿中有圓柱樣物,加屋宿菜全草七錢,牡荊子五錢;婦女患者加地菍根一兩;病重者黃毛耳草增加一兩。忌食姜、蔥、蒜等。(江西《草藥手冊》)6治痢疾,腸炎: 鮮腹瀉草二兩(干品一兩),洗淨,加水濃煎,去渣,取藥液,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沖服。一天分兩次服。 (《中草醫藥經驗交流》)7治中暑吐瀉: 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8治小兒高熱昏睡: 黃毛耳草三錢,艾葉一錢,鉤籐二錢,山查三錢,蜂窩一錢。水煎服。每小時服一次,每次服一匙。 (《湖南藥物誌》)9治乳腺炎: 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 (江西《草藥手冊》)十治婦女血崩: 黃毛耳草,水煎,取汁沖紅糖服。 (《中國藥植志》)11.治跌打損傷及蛇咬傷: 鮮黃毛耳草搗汁飲,渣敷患處。(《浙江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勞傷出血,並有舒筋活絡的功能;搗爛敷患處,治無名腫毒及扭傷。

2.《浙江民間草藥》:散血治內傷。

3.《湖南藥物誌》: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

4.《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