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

河豚朗讀

河豚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河豚

拼音注音
He Tun
別名

赤鮭(《山海經》),鯸鮧魚(《金匱要略》),鯸鮐(《吳都賦》),鮭魚(《山海經》郭璞傳),鶘夷魚、嗔魚、規魚(《本草拾遺》),鰄魚、吹肚魚、鰗鮧(《日華子本草》),河魨魚(《日用本草》),氣泡魚(《綱目》),胡夷魚(《綱目拾遺》)。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魨科動物弓斑東方魨蟲紋東方魨暗色東方魨。沿海地區,全年可以捕獲。內地則以春、夏為主。煮食外,亦可醃製成干。煮食河豚,須除去內臟、生殖腺、兩目,洗淨血液,刮去表面粘液或剝去外皮,並宜烹煮較長時間,以防中毒。

原形態

1弓斑東方魨

為魨科較習見的種類。體亞圓筒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體長約10餘厘米。吻短,圓鈍。口小,端位,唇發達。上下頜各有1對板狀門齒,中縫顯著。眼小,位於頭側正中軸的上方。鰓孔小,為一弧形裂縫,位於胸鰭的前方。體表無鱗,密生小棘刺。粘液腺顯著,位甚高,與體背緣相應弓曲,並有分枝。背鰭14~15,呈圓刀狀,位於肛門後上方,與臀鰭相對;臀鰭12,形與背鰭相似;無腹鰭;胸鰭寬短,近方形;尾鰭後端平截。體背灰褐色,腹面白色,體側稍帶黃揭;體側在胸鰭後上方,各有一黑色而帶白邊的大斑點,並有一條弓形黑色橫紋越背連結;背鰭基部兩側也有一大黑斑,周緣為白色。臀鰭黃色,背鰭、胸鰭、尾鰭後緣都呈灰褐色。有氣囊。內臟及血液有劇毒。

多棲於水的中下層,遇敵時腹部即膨脹如球形。常以蝦,蟹、蚌、魚苗、昆蟲幼體及絲狀藻等為食。產卵期4~6月。分佈我國沿海及珠江、長江、遼河等河內。

2蟲紋東方魨

主要特徵為:背側面具很多大小不一白斑,有些呈蟲紋狀。分佈我國沿海。

3暗色東方魨

主要特徵為背側面具暗色橫紋5~6條,暗色橫紋常具小白斑。分佈我國東海和黃海。

毒性

河豚毒素存蒞於河豚睪丸、卵巢、肝、脾、卵、眼球及血液內。如煮食時處理不當,即可引起中毒。一般在食後約半小時至3小時內,即發生中毒症狀,先出現胃腸道局部刺激症狀,繼則口唇、舌、上下肢知覺遲鈍;而指尖尤甚,漸至四肢運動麻痺,呼吸困難,皮膚發紫,脈搏細小頻數,血壓體溫均下降。瞳孔散大,言語障礙,終致呼吸麻痺而死。臨死時,意識大都清晰。曾對12例河豚中毒病人分別做了尿液蟾蜍毒性試驗和心電圖檢查,結果看到:一河豚毒素在體內未能迅速破壞,且可持續達1~2天之久;二部分患者有心臟傳導系統的改變-房室傳導阻滯;中毒程度深者,可呈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終致死亡。急救處理:及時進行洗胃、催吐、導瀉、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必要時輸氧。民間用鮮橄欖、鮮蘆根各4兩,洗淨,搗汁服。

化學成分

河豚肉每100克含水分79.8克,粗蛋白質18.7克,粗脂肪0.26克,灰分1.2克。又含維生素B1-20微克,B2-100微克。

河豚的毒性物質為河豚毒素和河豚酸等。

河豚的種類頗多,體內大都含有不同量的有毒成分,無毒者極少;不同的種類及不同的組織器官,其毒性的強弱亦有差異,以卵巢及肝臟的毒素為最多,腸及皮膚次之,肉則幾乎無毒,即使具有猛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冬春之間,為河豚的產卵期,此時其肉昧最美,但體中的毒素亦最多。

藥理作用

河豚毒素,毒性極強。對兔的致死量(微克/公斤):口服為200,皮下注射為10,靜脈注射為3;對犬、貓、兔靜脈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微克/公斤。50公斤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為300微克。其作用屬一種強烈的神經毒,能阻斷神經干的衝動傳導,麻痺橫紋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它不影響神經,肌肉之靜息電位,卻可阻斷其興奮。對平滑肌之興奮無影響,在研究藥物對平滑肌的影響以及細胞膜及鈉、鉀離子轉運中,可用此作為藥理分析的工具。對其他藥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臨床上曾用作鎮痛劑。

歸經

《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性味

甘,溫,有毒。

1《食療本草》:"有毒。"

2《日華子本草》:"涼,有毒。"

3《開寶本草》:"味甘,溫,無毒。"

注意

患瘡、疥、腳氣者忌服。

1《食療本草》:"其肝毒,殺人。"

2《本草拾遺》:"其肝、子毒人。"

3《日用本草》:"發瘡疥。"

4《品彙精要》:"反荊芥。燕尾者殺人。去睛並脊血。忌樑上掛塵。"

5《綱目》:"煮忌煤始落中。與荊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烏頭相反。宜荻筍、蔞蒿、菘菜。畏橄欖、甘蔗、蘆根、糞汁。"

6《本經逢原》:"其毒入肝助火,莫有甚於此者,患癰瘍腳氣人切不可食。"

功能主治

1《開寶本草》:"主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

2《本草蒙筌》:"去疳匿,消腫。"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河豚

拼音注音
He Tun
別名

赤鮭、鯸鮧魚、鯸鮐、鮭魚、鶘夷魚、嗔魚、吹肚魚、鰗鮧、河魨魚、氣泡魚、胡夷魚

英文名
Ocellated puffer, Vermiculated puffer, Obscure puffer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綱目》:河豚,今吳、越最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背色青白,有黃縷紋,無鱗、無鰓、無膽,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頭相從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貴之,尤重其腹腴,呼為西施乳。

來源

藥材基源:為魨科動物弓斑東方魨、蟲蚊東方魨、暗紋東方魨及同屬多種動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Fugu ocellatus(Osbeck)[Spheroides ocellatus Osbeck]2.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Spheroides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3.Fugu obscurus(Abe)[Spheroides obscurus Abe]

采收和儲藏:四季捕捉,捕後去淨內臟、血、皮、頭,取淨肉,鮮用或曬乾。煮食河豚,應煮較長時間,以防中毒。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棲息於近海,亦進入河口鹹淡水區域。主食貝類、甲殼類、小魚類。

2.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海、河口鹹淡水中,亦進入江河。主食貝類、蝦蟹及小魚等。遇敵害時,體內氣囊能使腹部膨脹。4-5月為產卵期。

3.棲息於近海和河川。雜食性,主食蝦、蟹、螺、魚苗、水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及植物葉片和絲狀藻等。

資源分佈:1.弓斑東方魨: 分佈我國沿海。

2.蟲紋東方魨: 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3.暗色東方魨: 分佈於黃海、渤海和東海。

原形態

1.弓斑東方魨,體長一般為10-15cm,頭部、體背及腹面均有細弱小刺,背刺區與腹刺區分離。吻部、頭體兩側及尾部光滑。頭體背側面灰褐色,微綠。體側在胸鰭後上方,各有一黑綠色而帶橙色邊的大斑,並有一弓形橫過背部的黑綠色鞍狀斑,鞍斑斑具橙色邊緣。背鰭基部兩側具一圓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鰭灰黃色。

2.蟲蚊東方魨,本種與弓斑東方魨的區別是:有許多圓形和長蟲紋形白點。

3.暗紋東方魨,本種與弓斑東方魨的區別是:棕褐色,背側面具不明顯的暗褐色橫紋4-6條,橫紋之間白色狹紋3-5條。胸鰭後上方體側處具一圓形黑色大斑,邊緣白色。

化學成分

豹紋東方魨含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4-表河豚毒素(4-epi TTX),脫水河豚毒素(anhydro-TTX),並含氨基酸,甜菜鹼(betaine),有機酸。

黃鰭東方魨肌肉含二磷酸腺甘(ADP),肌甘酸(IMP),三磷酸腺甘(ATP),磷酸腺甘(AMP),肌甙(inosine),次黃質又名6-羥基嘌呤(hypoxanthine)。還含河豚毒素。

弓斑東方魨,蟲紋東方魨及暗色東方魨肉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

星點東方魨的肝、皮含河豚毒素,肌肉含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三磷酸腺甘(ATP)。

藥理作用

河豚毒素,毒性極強。對兔的致死量(μg/kg):日服為200,皮下注射為10,靜脈注射為3;對犬、貓、兔靜脈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μg/kg。50kg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為300μg。其作用屬一種強烈的神經毒,能阻斷神經干的衝動傳導,麻痺橫紋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它不影響神經、肌肉之靜息電位(Restingpotential),卻可阻斷其興奮。對平滑肌之興奮無影響,在研究藥物對平滑肌的影響以及細胞膜及鈉、鉀離子轉運中,可用此作為藥理分析的工具。對其他藥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臨床上曾用作鎮痛劑。

炮製

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實也。世傳中其毒者,以至寶丹或橄欖及龍腦浸水皆可解。復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與干胭脂等分同搗粉,水調灌之。《本草求原》:河豚,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淡水中者又次之(散子必入淡水,得鹹則肥,得淡則瘦,其毒漸洩也)。有二種:背淡青黑、腹白無斑者可食,頗暖中,但助濕發毒,動風,患腳氣癰疽忌之;若有赤黃斑、赤嘴赤翅者,大毒殺人。制食,須去子及嘴、目,與脊中肝內惡血,並週身脂膜,以滾鹽水泡去涎。煮、忌煤火及煤落入。

歸經

肝;腎經

性味

味甘;性溫;有毒

注意

瘡、疥、腳氣患者慎服。河豚內臟及血有劇毒。食用時須去淨睪丸、卵、肝等內臟,並應將肉反得洗滌。處理不當易引起中毒。河豚中毒發病迅速而症狀嚴重,多在吃後10-15min發病。初見噁心嘔吐、腹中不適、臉色蒼白,斷則口唇、舌體、上下肢麻木感、疼覺遲鈍,漸至四肢運動麻痺、癱瘓、共濟失調、語言障礙、視裡不明、聽力減弱,嚴重者大汗淋淳、體溫及血奪下降、脈博細數微弱、呼吸淺表頻數、瞳 孔散大、全身呈青紫色,但神志往往清醒,心電圖可見房室傳導阻滯,超過8h未死亡者,一般可望恢復。

功能主治

滋補肝腎;祛濕止痛。主陽痿;遺尿;眩暈;腰膝酸軟;風濕痺痛;皮肝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久煮食(2h以上),適量。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主補虛,去濕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

2.《本草蒙筌》:去疳積,消腫。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