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七

長春七朗讀

長春七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長春七

拼音注音
Chanɡ Chūn Qī
別名

長蟲七

來源

為傘形科邪蒿屬植物長春七Seseli giraldii Diels,以入藥。夏秋採挖,洗淨,曬乾備用。

性味

辛、甘,溫。

功能主治

發表散寒,祛風活絡。用於感冒,咳嗽,頭痛,牙痛,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2~3錢,水煎或泡酒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長春七

拼音注音
Chanɡ Chūn Qī
別名

長蟲七(《陝西中草藥》)

出處

《陝西中草藥》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長春七。夏、秋採挖。

生境分佈

生於山谷或山坡石縫中。分佈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長,露出地面,密被殘存的葉柄纖維。莖無毛,上部分枝。基生葉叢生,有柄,2回羽狀分裂;下部的羽片有柄,上部的無柄;小羽片5~7個,近卵形,無柄,除表面脈上具小乳突狀柔毛外,均光滑,邊緣具4~6個近鐮形的銳裂,裂片有小細尖。復傘形花序;總苞無或少數;傘梗10~25個,具披針狀線形小苞片,小苞片被剛毛;花白色。雙懸果橢圓形,長達4毫米,有7肋;肋上被剛毛。

性味

《陝西中草藥》:"辛甘,溫。"

功能主治

《陝西中草藥》:"發散風寒,祛風濕,鎮痛,健脾胃,止咳,解毒。治感冒風寒,週身疼痛,咳嗽,頭痛,牙痛,關節腫痛,跌打損傷,風濕筋骨疼痛、麻木,金牛七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浸酒。

復方

1治風寒感冒:長春七三錢,防風二錢,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風濕疼痛:長春七、橡木根皮各三錢,鈕子七二錢。水煎服。

3治跌打損傷,瘀血內停:長春七三錢,金牛七三厘,童便二盅為引,水煎放涼服。每三小時服二小盅。

4治牙痛:長春七一小片,咬痛牙處含化。(2方以下出《陝西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長春七

拼音注音
Chanɡ Chūn Qī
別名

石長春、長蟲子

英文名
Root of Buchtorm Libanotis
出處

出自《陝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巖風、條風和灰毛巖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ibanotis buchtormensis (Fisch.) DC. [Bubon buchtormensis Fisch.; Seseli giraldi Diels]2.Libanotis lancifolia K.T.Fu3.Libanotis spodotrichoma K.T.Fu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洗淨,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3000m的向陽石質山坡、石隙、路旁及河灘草地。生於海拔400-1100m的向陽草坡、灌木叢中及山谷岩石陡坡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新疆、寧夏、四川等地。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湖南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頸粗壯,逕1-3cm,長2-5cm,頂部殘存密集的棕褐色枯鞘纖維;根圓柱形,逕1-2cm,灰棕色,上部有少數分枝。莖單一,或數莖叢生,有稜狀突起和縱溝,光滑無毛。基生葉多數叢生;葉柄長2.5-12cm,基部為寬闊葉鞘;葉片輪廓長圓狀卵形,長7-25cm,寬5-12cm,二回羽狀全裂或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卵形或倒卵狀楔形,長0.7-2cm,寬0.5-1.5cm,有3-5銳鋸齒,齒端有小尖頭,學滑無毛,僅背面葉脈和葉軸偶有乳頭狀毛,上部莖生葉僅有狹長披針形葉鞘,葉片較小,分裂回數較少。復傘形花序多分枝,花序梗粗壯,有條稜,花序直徑3-12cm;總苞片線狀披針形,有稀疏短毛;傘輻30-50,有條稜及短硬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5-40;小總苞片10-15,線形,外面密生柔毛;花瓣白色,外面多柔毛;萼齒披針形,花柱外曲,花柱基圓錐形。分生果橢圓形,橫剖面近半圓形,長3mm,寬2-2.3mm,果稜尖銳突起,密生短粗毛,每稜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8月,果期8-9月。

本種與巖風的區別為:有明顯主莖,根莖粗壯,木質化,上喘有多數呈鱗片狀覆蓋的枯萎葉鞘。基生葉為二回羽狀復葉,小葉有柄,橢圓狀披針形,全緣。復傘形花序多分枝,花序梗有稀疏短毛;無總苞片;傘輻4-9,不等長,密生短毛;小傘形花序有花5-10;小總苞片5-7。分生果半圓柱狀,密被剛毛,每稜槽中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本種與上2種區別為:植株呈灌木狀,莖直立,分枝多而向上;基生葉有長柄,葉柄長6-10cm,基部有寬闊葉鞘,邊緣質;一回羽狀復葉或近二回羽狀全裂,小葉或羽片卵形。復傘形花序;無總苞,傘輻5-12,不等長;小傘形花序有花15-30;小總苞片7-10。分生果狹長倒卵形,密被灰色長柔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上粗下細。表面灰褐色,上部有橫細紋,頂端有多數枯鞘纖維,下部可見支根痕。質硬,斷面纖維狀。氣微香,味微辛、苦。

化學成分

根和葉中均含有香豆精類物質:鐮葉芹酮(falcarinone),異歐前胡內酯(isoimopeator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3-羥基二氫邪蒿素-β-methylcrotonate),3-羥基二氫邪蒿素異纈草酸酯(3-hydroxydihydroseseline isovalerate),異環氧飛龍掌血內酯(isoac-uleatin),7去甲基-7-異戊烯基異環氧飛龍掌血內酯(7-demethyl-7-isopentenyl isoaculeatin)[1],根還含有香柑內酯(bergapten),黃芹加林(xanthogalin),黃芹 加醇(xanthogalol),巖風素(buch-tormin)[2],歐芹酚甲醚(osthol),亞洲巖風素(sesibiricin)[3],長春七甲素(libanotin A)等香豆精類物質,以及反式對羥基桂皮酸(trans-p-hydroxycinnamic acid)[4]。此外,根尚含β、γ-谷甾醇(β、γ-sito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7]。

果實中含香柑內酯(bergaptene),花椒毒素(xanthotoxin),橙花叔醇(nerolidol),甜沒藥萜醇(bisabolol),桉葉醇(eudesmol),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歐芹酚甲醚(osthol),歐前胡內酯(imperate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香柑醇(bergaptol),異環氧飛龍掌血內酯(isoaculeatin);還含有C20-31的烷烴,檸檬烯(limo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等烴類化合物和種脂肪酸[5]。

性味

味辛;甘;性溫

功能主治

發表散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風濕痺痛;風濕痺痛;筋骨麻木;跌打傷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泡酒;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感想末調敷。

各家論述

《陝西中草藥》:發散風寒,祛風濕,鎮痛,健脾胃,止咳,解毒。治感冒風寒,週身疼痛,咳嗽,頭痛,牙痛,關節腫痛,跌打損傷,風濕筋骨疼痛、麻木,金牛七中毒。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