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葉三七

羽葉三七朗讀

羽葉三七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羽葉三七

拼音注音
Yǔ Ye Sān Qī
別名

竹根三七、扭子七、黃連三七、花葉三七

來源

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羽葉三七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以根狀莖入藥。秋末採挖,洗淨曬乾備用。

性味

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

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用於病後虛弱,肺結核咯血,衄血,閉經,產後血瘀腹痛,寒濕痺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羽葉三七

拼音注音
Yǔ Ye Sān Qī
別名

紐子三七(《中國藥植志》),復羽裂參(《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羽葉竹節參(《中藥志》),黃連三七(《四川中藥志》)。

出處

《中國藥植志》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羽葉三七根莖。9~10月。挖取根莖,去淨鬚根及泥土,曬乾或炕干。

生境分佈

野生於山坡森林下。分佈雲南、四川、甘肅、陝西等地。產於四川、雲南、陝西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70厘米。根莖細長橫臥;莖圓柱狀,表面有較深的縱條紋,疏生刺毛,下部近於光滑。掌狀復葉3~5枚。輪生莖端;葉柄扁壓狀,長5~13厘米,上面呈縱淺槽,兩側及背面疏生刺毛;小葉5~7片,小葉柄亦有刺毛;小葉片呈羽狀分裂,長3~8厘米,寬1~3厘米,兩端裂片較中部者為小,頂端裂片先端漸尖,裂片邊緣有鋸齒,葉片薄,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上面葉脈上及齒尖均有刺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柄遠較葉柄為長,表面近於光滑無毛,有縱條紋;花柄絲狀;花兩性,或單性與兩性共存;花萼鍾狀,先端5裂;花瓣5枚,卵狀三角形;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絲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核果漿果狀。花期7月。

性狀

乾燥的根莖細長,節部膨大如環,旁生少致纖細不定根,節間呈細柱形,長4~6厘米,直徑約2毫米,表面淺棕黃色,有淺的縱皺紋,近節處稍寬。質較堅硬,斷面黃白色,有多數細小孔隙。氣微,味苦略甜。

功能主治

止血,散瘀。治吐血,衄血,跌打損傷,勞傷腰痛。

1《中國藥植志》:"有療傷止血之效,可作三七代用品。"

2《中藥志》:"治療跌打損傷,或作補藥。"

3治鼻衄,吐血,小兒驚風,骨蒸虛勞,勞傷腰痛。(陝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汁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羽葉三七

拼音注音
Yǔ Ye Sān Qī
別名

紐子三七、黃連三七、花葉扭子七、花葉三七、土三七、疙瘩七

英文名
rhizome of Bipinnatifid Ginseng
出處

出自《中國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羽葉竹節參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japonicus C.A.Mey.var. bipinnatidus (Seem.)C.Y.Wuet K.M.Feng[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

采收和儲藏:9-10月挖取根莖,除盡泥土及細根,曬乾或烘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3400m的山地昆交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雲南等西藏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高30-50cm。根莖細長,葡萄,鎦 串球疙瘩狀,稀竹節狀。掌狀復葉,3-6枚輪生莖端;小葉5-7,小葉柄長可達2cm;小葉片薄膜質,長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整齊或不整齊,長5-9cm,寬2-4cm,先端長漸尖,基部下延成楔形,上面脈上疏生剛毛,下面通常無毛。傘形花序單生,其下稀有數個側生小傘形序;花梗長6-8cm,花小,淡綠色,萼5齒裂不明顯;花瓣5,覆瓦狀排列;雄蕊5;子房下位,2室,稀3-4室,花柱2,稀3-4,分離或基部合生。核果狀漿果,扁球形,成熟時紅色,先端有黑點。種子2-3顆。

性狀

乾燥的根莖細長,節部膨大成類球形,多呈串球疙瘩狀,側旁著生纖細的不定根,節間細柱形,長4-6cm,直徑約2mm,表面淡棕黃色,有細淺的縱皺紋。質較堅硬,斷面黃白色,有鑫數細小孔隙。氣微,味苦略甜。

以質堅實、節部類球形明顯、味苦略甜者為佳。

化學成分

塊莖中含羽葉三七甙(bipinnatifidusoside)F1和F2,竹節人參皂甙(chikusetsusaponin)Ⅴ、Ⅳ、Ⅳa,姜狀三七甙(zingibroside)R1,人參皂甙(ginsenosides)F1、F2、F3、Rb1、Rb3、Rd、Re、Rg1,24(S)-假人參甙F11[24(S)psudo ginsenoside)F11],人參黃酮(ginsenfoavone),球子參甙F1(majoroside F1)[1,2].

性味

味微苦;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消腫定痛。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外傷出血;月經不調;經閉;產後瘀血腹痛;跌打腫痛;勞傷腰痛;胸脅痛;胃脘痛;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志》:有療傷止血之效,可作三七代用品。

2.《中藥志》:治療跌打損傷,或作補藥。

3.治鼻衄,吐血,小兒驚風,骨蒸虛勞,勞傷腰痛。(陝西)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