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甲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黿甲

拼音注音
Yuan Jiǎ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鱉科動物黿甲殼

生境分佈

常棲於緩流的深河中,分佈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等地。

原形態

黿,又名:綠團魚、癩頭黿。

為鱉類中之大型者,體長一般為26~72厘米。吻端很短;背甲近圓形,散生小疣,暗綠色;腹面及前肢外緣和蹼,均呈白色。

本動物的肉(黿肉)、膽(黿膽)、脂肪(黿膏)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1《本革拾遺》:"功用同鱉甲,炙,浸酒,主瘰疬,殺蟲,逐風,惡瘡,痔癭,風頑疥瘙。"

2《日華於本草》:"五臟邪氣,殺百蟲毒、百藥毒。續筋骨。"

3《本草圖經》:"主婦人血熱。"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黿甲功同鱉甲,但鱉走肝而黿走脾,故其主治稍有不同。"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黿甲

拼音注音
Yuan Jiǎ
別名

綠團魚、癩頭黿

英文名
Owen, Soft-shelled turtle shell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圖經》:鱉最大者為黿,江中或有闊一、二丈者,南入亦捕而食之,雲其肉有五色而白多,卵大如雞鴨子,一產一、二百枚,人亦掘取,以鹽淹可食。

2.《綱目》:黿,如鱉而大,青黃色,大頭黃頸,腸屬於首。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鱉科動物黿的背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lochelys bibroni (Owen)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以死魚為食。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原形態

黿,背甲長33-47cm,寬32.5-41cm。頭較小,軟吻突極短,僅略凸出吻端,不到眼徑一半。背甲近圓形,被革質皮膚,前緣及裙邊光滑無疣,無縱稜。腹甲平滑,後葉較短,幼黿背面脊稜明顯,裙邊有疣粒。四肢不能縮入殼內。內側3指、趾具爪,蹼發達,有櫛狀膚褶及腹稜;尾短,不露出裙邊。背面橄欖色,具黃色斑點,腹面白色。幼黿生活時帶黃色。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近圓形,多敲成碎塊。徑可達40餘厘米,厚5-6mm,背面皮膚呈黑褐色,有大、小不均類圓形凹陷。腹面污黃色,可見清晰的肋骨。肋骨寬度可達2cm,略凸出於肋間。體重,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呈骨質狀。氣微腥。

歸經

肝;腎經

性味

味甘;鹹;性平

功能主治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解毒殺蟲。主陰虛陽亢之頭暈目眩;腰膝痿軟;瘰疬;惡高分子;痔瘺;頑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主五藏邪氣,殺百蟲毒,消百藥毒,續人筋。

2.《本草拾遺》;主濕氣。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