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茵陳朗讀

茵陳中藥材詳解

《中國藥典》:茵陳

拼音注音
Yīn Chen
別名

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猴子毛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乾。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性狀

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氣清香,味微苦。

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裂;外層雌花6~10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炮製

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歸經

歸脾、胃、肝、膽經。

性味

苦、辛,微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備註

(1)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茵陳

拼音注音
Yīn Chen
別名

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來源

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路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後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化學成分

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

備註

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