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葉荊芥

心葉荊芥朗讀

心葉荊芥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心葉荊芥

拼音注音
Xīn Ye Jīnɡ Jie
別名

假荊芥、山藿香、假蘇、小荊芥、西藏土荊芥

來源

唇形科心葉荊芥Nepeta cataria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佈

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性味

淡,涼。

功能主治

散瘀散腫,止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疔瘡癤腫。

用法用量

0.5~1兩,水煎服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心葉荊芥

拼音注音
Xīn Ye Jīnɡ Jie
別名

假荊芥、假蘇、山藿香、小荊芥、西藏土荊芥、樟腦草、荊芥、似荊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心葉荊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peta cataria L.

采收和儲藏:7-9月割取地上部分,陰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0m以下的宅旁或灌叢中,亦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原形態

心葉荊芥,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莖直立,四稜形,基部木質化,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7-3cm;葉片卵狀或三角狀心形,長2.5-7cm,寬2.1-4.7cm,先端鈍或銳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盯粗圓齒,兩面被短柔毛。聚傘花序二歧狀分枝;小苞片短於花萼筒狀,長約6mm,外面被白色短毛,萼齒5,後齒較長,果時花萼增大;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長約7.5mm,外面被白色柔毛,上唇短,先端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4,後對較長,內藏;子房4裂,無毛,柱頭2裂;花盤杯狀,4淺裂。小堅果卵形,灰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化學成分

全草揮發油含多種成分:假荊芥酸(nepetalic acid),假荊芥內酯(nepetalacto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假荊芥酐(nepetaic anhydride),9-表假荊芥內酯(9-epinepetalactone),二氫假荊芥內酯(dihydronepetalactone),異二氫假荊芥內酯(isodihydronepetalactone),假荊芥酮酸甲酯(methyl nepetonate),異假荊芥內酯(isonepetalactone),丁香油酚(eugenol),5,9-去氫假荊芥內酯(5,9-dehydronepetalactone),4αS,7S,7αR-假荊芥酰胺(4αS,7S,7αR-2-nepetalactam),4αS,7S,7αR-2-(3R,4R,4αR,7S,7αR-八氫-4,7-二甲基-1-氧代環戊烷[C]吡喃-3-基)假荊芥酰胺[4αS,7S,7αR-2-(3R,4R,4αR,7S,7αR-octahydro-4,7-dimethyl-1-oxocyclopenta[C]pyran-3-yl)nepetalactam]和假荊茶酸甙(nepetariaside)。

葉含咖啡酰丙醇二酸(caffeoyltartronic acid),假荊芥內酯甙(nepetaside),獼猴桃鹼(actinidine),1,5,9-表去氧馬錢子甙酸(1,5,9-epideoxyloganic acid)。

藥理作用

含揮發油,可作芳香劑或驅風劑,咀嚼其葉,可治牙痛。

性味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活血止血。主外感風熱;頭痛咽痛;麻疹透發不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瘡癰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