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

醍醐朗讀

醍醐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醍醐

拼音注音
Ti Hu
出處

《雷公炮炙論》

來源

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

化學成分

牛乳製成的醍醐,其一般組成(每100克)為:水分73克,蛋白質2.9克,脂肪20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0.6克,鈣97毫克,磷77毫克,鐵0.1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0.1毫克,抗壞血酸微量,維生素A830國際單位。

脂肪是醍醐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飽和脂肪酸:丁酸、己酸、辛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以及不飽和的油酸(以上都是偶數C的脂肪酸)。此外尚含二羥基硬脂酸、花生酸、亞油酸、亞麻酸等。

性味

1《千金·食治》:"味甘,平,無毒。"

3《唐本草》:"性冷。"

注意

《隨息居飲食譜》:"中虛濕盛者忌之。"

功能主治

養營,滋陰,潤燥,止渴。治虛勞肺痿,咳唾膿血,消渴,便秘,風痺,皮膚瘙癢。

1《千金·食治》:"補虛,去諸風痺。去月蝕瘡,添髓補中填骨。"

2《唐本草》:"主風邪痺氣,通潤骨髓,可為摩藥,功優於酥。"

3《日華子本草》:"止驚悸,心熱,頭疼,明目,敷腦頂心。"

4《本草衍義》:"潤養瘡痂。"

5《隨息居飲食譜》:"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饑,養營清熱。"

用法用量

內服:溶化沖。外用:塗摩。

復方

1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及唾血不止:好酥三十斤,三遍煉,停職凝,當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千金方》)

2補虛,去風濕痺:醍醐二大兩。暖酒一杯,和醍醐一匙服之。(《食醫心鏡》)

3治中風煩熱,皮膚瘙癢:醍醐四兩。每服酒調下半匙。(《聖惠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醍醐

拼音注音
Ti Hu
英文名
Edible fat made from milk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1.《雷公炮炙論》:醍醐,是酪之漿,凡用以重綿濾過,於銅器煮三、兩沸。

2.《唐本草》: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煉,貯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lk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佈: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飼養,以南方水稻田地區為多。

原形態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務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後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化學成分

醍醐一般組成(每100g)為:水分73g,蛋白質2.9g,脂肪20g,碳水化合物4g,灰分0.6g,鈣97mg,磷77mg,鐵0.1mg,硫胺酸(thiamine)0.03mg,核黃酸(ribolavine)0.14mg,煙酸(nicotinic acid)0.1mg,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微量,維生素(vitamine)A830 u。

脂肪是醍醐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飽和脂肪酸:丁酸(butyric acid)、已酸(hexan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u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以及油酸(oleic acid)(以上都是偶數C的脂肪酸)。此外尚含有二羥基硬脂酸(dihydroxy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inolenic acid)等。

歸經

肺經

性味

味甘;性涼

注意

脾虛濕盛者禁服。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益肺止血;止渴潤燥。主虛勞煩熱驚悸;肺痿咳腔血;消渴;便秘;風痺;皮臉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烊沖,適量。外用:適量,塗摩 。

復方

1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及唾血不止:好酥三十斤,三遍煉,停取凝,當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千金方》)2補虛,去風濕痺:醍醐二大兩。暖酒一杯,和醍醐一匙服之。(《食醫心鏡》)3治中風煩熱,皮膚瘙癢:醍醐四兩。每服酒調下半匙。(《聖惠方》)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