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蕨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水蕨

拼音注音
Shuǐ Jue
別名

豈、水松草

來源

蕨類水蕨科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Brongn.,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佈

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性味

甘、淡,涼。

功能主治

散瘀拔毒,鎮咳,化痰,止痢,止血。主治胎毒,痰積,跌打,咳嗽,痢疾,淋濁。外用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5~1兩,水煎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水蕨

拼音注音
Shuǐ Jue
別名

荳(《呂氏春秋》),龍鬚菜(《植物名實圖考》),龍牙草、水松草、水鐵樹、水扁柏(《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水蕨科植物水蕨全株

生境分佈

生於池沼、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分佈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北和安徽等地。

原形態

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厘米,綠色,多汁。根莖短而直立,以鬚根固著於淤泥中。葉2型,無毛,不育葉的柄長10~40厘米,圓柱形,肉質,葉片直立或漂浮,狹矩圓形,長10~30厘米,寬5~15厘米,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寬約6毫米;能育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厘米,寬10~22厘米,2~3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約2毫米。邊緣薄而透明,反捲達於主脈,主脈兩側的小脈聯結成網,無內藏小脈。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脈著生,稀疏,棕色,幼時為反捲的葉緣覆蓋,成熟後多少張開。

性味

1《綱目》:"甘苦,寒,無毒。"

2《華南千種草藥》:"甘淡,涼。"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治痞積,痢疾,胎毒,跌打損傷。

1《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散毒。"

2《海南植物誌》:"莖葉治胎毒,消痰積。"

3《華南千種草藥》:"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復方

治腹中痞積:水蕨,淡煮食。下惡物。忌雜食一月餘乃佳。(《衛生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水蕨

拼音注音
Shuǐ Jue
別名

龍鬚菜、龍牙草、水松草、水鐵樹、水扁柏、水柏、水芹菜、水柏枝

英文名
Herb of Floating Fern, Herb of Oriental Water Fren
出處

出自《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Acrostichum thalictroides L.;Ceratopteris siliquosa(L.)Cope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條收,洗淨泥土,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池塘淺水處、水田或淺水溝中,有時漂浮於深水面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中南及台灣、雲南、四川等地。

原形態

一年生水生草本,高30-80cm,綠色,多汁。根莖短而直立,以鬚根固著於淤泥中。葉2型,無毛,不育葉的柄長10-40cm,圓柱形,肉質,葉片直立或漂浮,狹矩圓形,長10-30cm,寬5-15cm,2-4回深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寬約6mm;能育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cm,寬10-22cm,2-3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約2mm,邊緣薄而透明,反捲達於主脈,主脈兩側的小脈聯結成網,無內藏小脈。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脈著生,稀疏,棕色,幼時為反捲的葉緣覆蓋,成熟後多少張開。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短,密生鬚根。葉二型,無毛。營養葉狹短圓形,長10-30cm,寬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寬約6mm;孢子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cm,寬10-20cm,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不超過2mm;葉脈網狀,無內藏小脈。孢子囊沿網脈疏生。氣微,味甘、苦。

化學成分

含較多的β-胡蘿蔔互(β-carotene)。

歸經

脾;胃;大腸經

性味

甘;苦;寒;無毒

注意

忌雜食一月餘乃佳。

功能主治

消積;散瘀;解毒;止血。主腹中痞塊;痢疾;小兒胎毒;瘡癤;跌失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散毒。

2.《海南植物誌》:莖葉治胎毒,消痰積。

3.《華南千種草藥》: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