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黃(波葉大黃)

山大黃(波葉大黃)朗讀

山大黃(波葉大黃)中藥材詳解

拼音注音
Shān Dai Huanɡ
別名

唐大黃(《中國藥植志》),土大黃、台黃(《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峪黃、籽黃(《大同藥用植物手冊》)。

出處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蓼科植物波葉大黃根莖。春、秋採挖,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石隙、草原。分佈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以上。根莖肥厚,表面黃褐色。莖粗壯,直立,具細縱溝紋,無毛,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圓形,長10~13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下面稍有毛;莖生葉較小,具短柄或幾無柄,托葉鞘長卵形,暗褐色,抱莖。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多數,白綠色;苞小,肉質,內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關節;花被6片,卵形,2輪,外輪3片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狀卵形,花柱3。瘦果具3稜,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性味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

注意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體虛及胎前、產後忌用。"

功能主治

污熱,通便,破積,行瘀。治熱結便秘,濕熱黃疸,癰腫疔毒,跌打瘀痛,口瘡糜爛,湯火傷。

1《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治黃疸,便秘,經閉,癰腫疔毒,燒燙傷。"

2《內蒙古中草藥》:"瀉實熱,通大便,破積滯,行瘀血。(生用峻下,炒用緩下,炒炭止血)。治大便熱結,痄腮,內外諸癰,跌打損傷,湯火傷;瘀血腫痛,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復方

1治黃疸,便秘:土大黃三錢,茵陳五錢。水煎服。(《大同藥用植物手冊》)

2治黃疸性肝炎(濕熱黃疸):一山大黃二錢,茵陳八錢,龍膽草三錢。水煎服。二山大黃四錢,茵陳-兩,問荊五錢,車前草五錢。水煎服。一日二次,連服半月為一療程。

3治急性闌尾炎:山大黃、金銀花、蒲公英、丹皮、桃仁、川楝子。水煎服。

4治急性腸梗阻:山大黃、枳殼、厚樸、萊菔子、芒硝、桃仁、赤芍。水煎服。

5治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山大黃、柴胡、黃芩,蒲公英、木香、郁金、元胡。水煎服。

6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山大黃、當歸各等分研末。每服四錢,一日二次,酒調服。"

7治放射性皮膚損傷:山大黃、寒水石、赤石脂各等分加冰片2%,共研末,混合撒患處。(2方以下出《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8治口瘡糜爛:山大黃、枯礬各等分,研末擦,吐涎。(《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