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稗子

山稗子朗讀

山稗子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山稗子

拼音注音
Shān Bai Zǐ
別名

紅果莎、烏禾、旱稗(《滇南本草》整理本),紅稗、野紅米草、水高梁、野雞稗、紅米、野高梁(《雲南中草藥》),土稗子、山高梁(《雲南中草藥選》)。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山稗子果實、根全草。秋季采收,洗淨,曬乾。

生境分佈

生山坡林邊或疏林中。分佈西南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禿淨草本。根莖橫走。莖三稜形。葉線形,長30~50厘米,先端長尖,葉鞘禿淨。苞片呈葉狀,線形,褐色;穗狀花序多數,密集形成頂生圓錐花序式;鱗片淡褐色,卵形,覆瓦狀排列;雄蕊3;囊苞卵形,有短喙,紅色。小堅果卵狀三稜形,棕紅色,包在宿存的囊苞內。花期春夏。

性味

1《滇南本草》:"米:味甘;殼:澀;根葉:苦澀,性微寒。"

2《雲南中草藥》:"果:甘微辛,微寒。"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崩漏,鼻衄,消化道出血。

1《滇南本草》:"專治婦人散經敗血之症。"

2《雲南中草藥》:"果:透表止咳,補中利水;根:止血調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復方

1治婦人氣血虧損,腎肝血虛,行經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疼,肚腹冷疼,氣脹,心慌怔忡,血行淡黃色,或三天巳止,或五天再行,七八天又行方止,故有散經敗血之名;或月水過多,將成崩症,或已成血崩:山稗子五錢,煎湯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2治崩漏,月經過多,產後出血:山稗子根二兩。紅糖、胡椒為引,水煎服。

3治水痘,百日咳,鼻衄,消化道出血:山稗子全草五至八錢。水煎服。

4治麻疹:山稗子果五錢。水煎服。

5治脫肛:山稗子果二兩。燉豬大腸服。(2方以下出《雲南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山稗子

拼音注音
Shān Bai Zǐ
別名

紅果莎、旱稗、紅稗、水高粱、野雞稗、紅米、野高粱、山小米、土稗子、山高粱

英文名
Bacca Sedge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漿果苔草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ex baccans Nee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河邊、村旁、路旁及山坡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華南及福建、台灣等地。

原形態

漿果苔草,多處生禿淨草本,高60-150cm。根莖橫走,粗壯,叢生,莖三稜柱形,基部具褐紅色、纖維狀分裂的葉鞘。葉稈生;葉片線形,革抽,長於稈,長30-50cm ,pa 8-12mm,先端長尖,葉鞘禿淨。圓錐花序復出,長5-30cm;側生枝圓錐花序長5-6cm;苞片葉狀,褐色,長於花序,具苞鞘;小穗極多數,雄雌順序,圓柱形,長1.5-6cm;雌花鱗片長圓卵形,長約3mm,褐紅色,具狹的白色膜質邊緣,先端鈍,具芒尖,脈1-3。果囊倒卵形,稍長於鱗片,腫脹,漿果狀,血紅色,脈多數,先端爭縮成短喙,喙先端具2小齒。小堅果卵狀三稜形,棕紅色,包於宿存的苞囊內。花、果期3-6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宜選擇肥沃的壤土栽培為佳。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2-3月。條播或撒播播後蓋一層細土。分株繁殖:早春隨挖隨種,將根莖挖起,分成數兜,每兜有2-3個芽,開行栽種。

田間管理苗出齊後,及時中耕除草,生長前期追肥2-3次。旱季注意灌水。

歸經

肝經

性味

味甘;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透疹止咳;補中利水。主麻疹;水痘;百日咳;脫肛;浮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專治婦人散經敗血之症。2.《雲南中草藥》:果:透表止咳,補中利水;根:止血調經。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