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麥

雀麥朗讀

雀麥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雀麥

拼音注音
Que Mai
來源

禾本科雀麥Bromus japonicus Thunb.,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佈

長江、黃河流域各地。

性味

甘,平。

注意

0.5~1兩。

功能主治

止汗,滑腸。

用法用量

主治汗出不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雀麥

拼音注音
Que Mai
別名

蘥(《爾雅》),爵麥(《說文》),蒸麥(《爾雅》郭璞注),杜姥草(《千金方》),牡姓草(《廣濟方》),牛星草(《綱目》),野麥、野小麥、野大麥(《湖南藥物誌》)。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雀麥莖葉

生境分佈

生長於山坡、荒野、道旁。分佈長江、黃河流域。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葉鞘包莖,被白色柔毛;葉舌透明膜質,頂端具裂齒;葉片長5~30厘米,寬2~8毫米,兩面皆生白色柔毛,有時下面無毛。圓錐花序,下垂,長達20厘米,每節具3~7分枝;每枝近上部著生1~4個小穗;小穗含7~14個小花,上部小花通常不發育,穎披針形,具膜質邊緣,第一穎3~5脈,第二穎7~9脈,外稃橢圓形,邊緣膜質,具7~9脈,先端具2微裂齒,其下約2毫米處生芒;第一外稃較長;內稃短於外稃,脊上疏生刺毛;雄蕊3;子房頂端有毛。穎果線狀長圓形,壓扁,腹面具溝槽,成熟後緊貼於內外稃。5~7月抽穗。

本植物的種子(雀麥米)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唐本草》:"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1《唐本草》:"主女人產不出。煮汁飲之。"

2《品彙精要》:"去蟲。"

復方

治汗出不止:燕麥全草一兩,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錢。(《湖南藥物誌》)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雀麥

拼音注音
Que Mai
別名

蘥、爵麥、燕麥、杜姥草、 牡姓草、牛星草、野麥、野小麥、野大麥、野燕麥、山大麥、瞌睡草、山稷子

英文名
Herb of Japanese Bromegrass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雀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omus japonicus Thunb.

采收和儲藏:4-6月采收,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荒坡、道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華中、陝西、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原形態

雀麥,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稈直立,高30-100cm。葉鞘緊密貼生於稈,外被柔毛;葉舌長1.5-2mm,先端有不規則的裂齒;葉片長5-70cm,寬2-8mm,兩面被毛或背面無毛。圓錐花序開展,下垂,長達30cm,每節有3-7分枝;小穗幼時圓筒狀,成熟後壓扁,長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穎披針形,邊緣膜質,第1顆長5-6mm,有3-5脈,第2穎長7-9mm,有7-9脈;外稃卵圓形,邊緣膜質,有7-9脈,先端微2裂,其下約2mm,處生芒,芒長5-10mm,第1外稃長8-11mm;內稃短於外稃,脊上疏具刺毛;雄蕊3,子房先端有毛。穎果線狀長圓形,壓扁,腹面具溝槽,成熟後緊貼於內外稃。花、果期4-6月。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止汗;催產。主汗出不止;難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復方

治汗出不止:燕麥全草一兩,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錢。 (《湖南藥物誌》)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女人產不出。煮汁飲之。

2.《品彙精要》:去蟲。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