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香草

蘭香草朗讀

蘭香草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蘭香草

拼音注音
Lan Xiānɡ Cǎo
別名

山薄荷、蕕、獨腳球、藍花草、酒藥草、金石香、石上香、齒瓣蘭香草

來源

為馬鞭草科蘭香草屬植物蘭香草Caryopteris incana (Thunb.)Miq.,以全草入藥。全草全年可采。根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陰乾,切段。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祛痰止咳,散淤止痛。用於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支氣管炎,風濕關節痛,胃腸炎,跌打腫痛,產後淤血腹痛;外用治毒蛇咬傷,濕疹,皮膚搔癢。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蘭香草

拼音注音
Lan Xiānɡ Cǎo
別名

婆絨花(《植物名實圖考》),獨腳求、石母草(《嶺南採藥錄》),走馬風(《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段菊(《廣州植物誌》),九層樓、野薄荷(《南寧市藥物誌》),茵陳草、節節花(《廣西藥植名錄》),蕕、馬蒿、獨腳球、山薄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紫羅球、地羅珠、野仙草、子附蓮、對對花、避蛇蟲、杳壁力、野金花、石仙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白雞婆捎、小六月寒(《陝西中草藥》),血汗草(《陝西草藥》),九層塔、假仙草、黃鴉柴(《福建中草藥》)。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馬鞭草料植物蘭香草全草帶根全草。夏、秋采收,切斷,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山野。分佈陝西、甘肅、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浙江、湖南等地。

原形態

直立灌木,高25~60厘米,密被微毛。葉對生,具短柄,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5厘米,先端鈍,基部渾圓,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密披灰色短柔毛。聚傘花序,為具柄的花束,多花,長1~1.5厘米;萼鍾形,長約2毫米,被微毛,5深裂,裂片披針形;花冠藍色,管長約4毫米,5裂,有1裂片較大,邊緣有睫毛,外面被微毛;雄蕊4,2長2短,伸出;花柱線形,兩短裂。蒴果球形,外面被粗毛,分裂為4個凹陷的粟瓣,瓣緣內彎如翅,抱著種子。花期6月。

性狀

乾燥帶根全草,根較粗壯,圓柱形。徑3~7毫米,外皮粗糙,黃棕色,有縱裂及縱皺紋。莖叢生,幼莖略呈鈍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葉對生,長卵形至卵形,皺縮,灰褐色至黑褐色,紙質,可捻碎。有花椒樣特異香氣,味苦。

化學成分

全草含黃酮甙、生物鹼、酚類、甾體、氨基酸、有機酸、鞣質。其中有一種抗菌有效成分,暫稱蘭香草素鈉,其在根、莖、葉、花、全草中的含量分別為1、5、1、5、10.4、5.5、4.7克%,系淡黃色或黃綠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於水,水溶液呈鹼性,微溶於乙醇,不溶於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蘭香草素鈉(蘭素鈉)在體外(試管稀釋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傷寒,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綠膿、大腸,痢疾(弗氏)等桿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也有-定作用;較高濃度為殺菌,較低濃度為抑菌。體內試驗證明對小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使大多數動物免於死亡。

2其他作用

對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氣管炎的小鼠,口服蘭香草煎劑20克/公斤有止咳作用。

性味

1《南寧市藥物誌》:"辛,溫,無毒。"

2《陝西中草藥》:"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止咳散瘀。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百日咳,慢性氣管炎,月經不調,崩漏,白帶,產後瘀血作痛,跌打損傷,皮膚瘙癢,濕疹,瘡腫。

1《植物名實圖考》:"焰肉(食)可治嗽。"

2《嶺南採藥錄》:"祛風散瘀,凡產後風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3《南寧市藥物誌》:"發汗祛風濕。內服治傷風感冒,疳積。煎水外洗治風濕骨痛及皮膚瘙癢。"

4《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傷風咳嗽。"

5《湖南藥物誌》:"根:治腰痛,傷食腹瀉。"

6《廣東中藥》Ⅱ:"治月經不調腰痛,理跌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復方

1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蘭香草三至五錢,水煎服。

2治跌打腫痛:鮮蘭香草搗敷患處。

3治濕疹,皮膚瘙癢:鮮蘭香草搗汁外塗或煎水洗患處。(1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4治崩漏,白帶,月經不調:小六月寒根二至三錢,煎湯服。(《陝西中草藥》)

5治感冒頭痛,咽喉痛:蘭香草五錢,白英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癤腫:鮮蘭香草拇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7治氣滯胃痛:蕕干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治產後瘀痛,跌打:蘭香草、黑老虎。煎湯或浸酒服。(《廣東中藥》Ⅱ)

臨床應用

1治療百日咳

取蘭香草煎服。每日量:1~3歲1兩,3~5歲1.5兩,5歲以上遞增。觀察330例,均愈。有的服3劑後,臨床症狀即消失。

2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蘭香草1兩,毛冬青2兩,水煎2次,濃縮成膏,加適量賦形劑後再製成顆粒為1日量,分2次開水沖服,連服10天。治療32例,顯效者6例,好轉13例,其餘無效。在治療過程中,一般無明顯副作用。

3治療腎盂腎炎

用25%蘭香草素鈉行肌肉注射,每次4毫升,每日4次。觀察8例。4例痊癒,3例好轉,1例無效。療程最短6天,最長25天,平均12天。在治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蘭香草

拼音注音
Lan Xiānɡ Cǎo
別名

石將軍、紫羅球、婆絨花、石母草、九層樓、野薄荷、茵陳草、節節花、獨腳球、山薄荷、紫羅球、野仙草、避蛇蟲、石仙草、小六月寒、血汗草、九層塔

英文名
Common Bluebeard Herb, Herb of Common Bluebeard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蘭香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yopteris incana (Thunb.) Miq.[Nepeta incana Thunb.ex Hout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較乾旱的山坡、林邊或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

小灌木,高25-60cm ,枝圓柱形,幼時略帶紫色,被灰色柔毛,老枝毛漸脫落。單葉對生,具短柄,長3-17mm;葉片厚紙質,長圓形,披針形或卵形,長2-9cm,寬1-4cm,先端鈍或尖,基部楔形,近圓形或平截,邊緣具粗齒,稀近全緣,被短毛,兩面均有黃色腺點。聚傘花序腋生及頂生,花密集;花萼5裂,杯狀,宿存,開花時長約2mm,結果時長4-5mm;花冠紫色或淡藍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毛,花冠管長約3.5mm,喉部有毛環,花冠5裂,下唇中裂片較大,邊緣流蘇狀;雄蕊4,開花時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先端被短毛。蒴果被粗毛,倒卵狀球形,直徑約2.5mm,果瓣具寬翅。花果期6-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直徑0.3-0.8cm,表面黃棕色,粗糙不平,有縱向裂紋和皺紋。枝略呈鈍方形,表面灰褐色或棕紫色,密被毛茸。葉對生,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9cm,寬1-4cm,先端鈍,基部圓邊緣具粗鋸齒,上碳 褐至黑褐色,下面灰黃色並有黃色腺點,兩面密生短柔毛;紙質,易碎。有時可見皺縮成團的花序或球形蒴果,有特異香氣,味苦。

毒性

30只小鼠皮下注射蘭素鈉4.0、4.5或5.Og/kg,觀察3天,死亡1只,余無異常;靜脈注射2.5、2.25、2.O或1.75g/kg,每組5只,死亡率分別為4/5、3/5、3/5及0/5,中毒症狀為無力,呼吸困難,死於呼吸麻痺。家兔靜脈注射蘭素鈉1.O或0.5g/kg未見異常,給藥後排出的尿液體外試驗有抗菌作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有一種抗菌有效成分蘭香草素鈉另含揮發油燃戲化合物,包括有;α-側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對-聚傘花至少(p-cymene),β-羅勒烯(β-ocimene),α-柏木烯(α-cedre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δ-蓽澄茄烯(δ-cadinene),香檜烯(sabinene),β-蒎烯(β-pinene),β-月桂烯(β-bhellandrene),α-異松油烯(α-tepinolene),α-蓽澄茄油烯(α-cubebene),α-(王古)(王巴)烯(α-copacen),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L-香橙烯(L-aromadendrene)及α-葎草烯(α-humulene)等。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蘭香草素鈉(蘭素鈉)在體外(試管稀釋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傷寒、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綠膿、大腸、痢疾(弗氏)等桿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也有一定作用;較高濃度為殺菌,較低濃度為抑菌。體內試驗證明對小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使大多數動物兔於死亡。

2.其他作用:2.1. 止咳作用:對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氣管炎的小鼠,口服蘭香草煎劑20g/kg有止咳作用。

2.2.抑菌作用:蘭香草醌鈉用試管稀釋法,0.39mg/ml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3.12mg/ml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6.25mg/ml對乙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菌、綠膿桿菌均有抑製作用;蘭花草醌鈉0.5-1.5g/kg皮下注射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有保護作用,皮下注射的有效治療量與中毒致死量至少相差4-5倍。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祛寒除濕;散瘀止痛。主風寒感昌;頭痛;咳嗽;脘腹冷痛;傷食吐瀉;寒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風寒濕痺;跌打瘀腫;服疽不消;濕疹;蛇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絞汁塗;或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肉(食)可治嗽。

2.《嶺南採藥錄》:祛風散瘀,凡產後風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3.《南寧市藥物誌》:發汗祛風濕。內服治傷風感冒,疳積。煎水外洗治風濕骨痛及皮膚瘙癢。4.《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傷風咳嗽。

5.《湖南藥物誌》:根:治腰痛,傷食腹瀉。

6.《廣東中藥》Ⅱ:治月經不調腹痛,理跌打。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