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核

橘核朗讀

橘核中藥材詳解

《中國藥典》:橘核

拼音注音
Ju He
英文名
SEMEN CITRI RETICULATAE
來源

本品為芸香科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後收集,洗淨,曬乾。

性狀

本品略呈卵形,長0.8~1.2cm,直徑0.4~0.6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稜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貯藏

置乾燥處,防霉,防蛀。

炮製

橘核: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鹽橘核:取淨橘核,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用時搗碎。

鑒別

本品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為黏液細胞層;其下為1 列厚壁細胞,排列成柵狀,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狀突起,壁厚薄不勻,木化,具紋孔;色素層細胞含橙黃色或黃棕色物,並含草酸鈣方晶,直徑7~16μm。胚乳細胞3~4列,有的壁連珠狀增厚,含脂肪油滴。子葉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簇晶或方晶,並含脂肪油滴及針簇狀橙皮甘結晶。

歸經

歸肝、腎經。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理氣,散結,止痛。用於小腸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腫痛。

用法用量

3~9g。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橘核

拼音注音
Ju He
別名

橘子仁(《婉僧坦集驗方》),橘子核(《本草衍義》),橘米(《四川中藥志》),橘仁(《藥材學》)。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朱橘等多種橘類的種子。一般多從食品加工廠收集,洗淨,曬乾或炕干。

生境分佈

主產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性狀

乾燥種子呈卵形或卵圓形,一端常成短嘴狀突起,長約7~10毫米,短徑約5~7毫米。外種皮淡黃白色至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稜線,自種臍延至合點,質脆易剝落。內種皮膜質,淡棕色,緊貼於外種皮之內。種仁兩片,肥厚,富油質。微有油氣,味苦。以色白,飽滿、子粒均勻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酯和鬧米林。

炮製

橘核:篩去灰屑,揀淨雜質,洗淨,曬乾。鹽橘核:取淨橘核,用鹽水拌勻,稍悶,放入鍋內,文火炒至微黃色,並有香氣為度,取出曬乾,用時搗碎。(每橘核100斤,用鹽2~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綱目》:"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歸經

入肝、腎經。

1《品彙精要》:"行手大陰、足大陰經。"

2《綱目》:"入足厥陰。"

3《本草經疏》:"入腎、膀胱。"

性味

《綱目》:"苦,平,無毒。"

注意

《本經逢原》:』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膀胱氣痛。

1《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2《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3《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4《醫林纂要》:"潤腎、堅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方

1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薑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濟生方》橘核丸)

2治乳癰初起來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藥雜誌》(3)6:53,1935)

3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末,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單方》)

4治酒齇風,鼻上赤:橘子核(微妙)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稀釋)調濕,均勻鋪於紗布上,敷於炎症處。乾燥後即須更換。嚴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每天3次,每次口服20毫升。對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餘10例早期患者用藥後1~3天炎症即消失。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2《本草匯言》:"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日華子》主膀胱浮氣,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十斤之重,取橘核數兩作末,每早、午、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藥末一錢,食前沿調下。……又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橘核

拼音注音
Ju He
別名

橘子仁、橘子核、橘米、橘仁。

英文名
Tangerine Seed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食用果肉時,收集種子,一般我從食品加工廠收集,洗淨,曬乾或烘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資源分佈: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

橘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細,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llcm,寬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波狀,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花單生或數朵叢生於枝端或葉腋;花萼杯狀,5裂;花瓣5,白色或帶淡紅色,開時向上反捲;雄蕊15-30,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果皮薄而寬,容易剝離,囊瓣7-12,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粒至數十粒或無。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略呈卵形,長0.8-1.2cm,直徑0.4-0.6c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有種脊稜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以色黃白、子粒飽滿、大小均勻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縱切面:表皮細胞為粘液細胞層,其下為1列厚壁細胞,排列成柵狀,外壁完整或上端呈尾狀突起,壁厚薄不勻,木化,具紋孔。色素層細胞含橙黃色或黃棕色物,並含草酸鈣方晶,直徑7-16μm。胚乳細胞3-4列,有的壁連珠狀增厚,含脂肪油滴。子葉細胞含細小草酸鈣簇晶或方晶,並含脂肪油滴及針簇狀橙皮甙結晶。

化學成分

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酯(Limonin,Obaculactone)和鬧米林(Nomilin)。

炮製

橘核:篩去灰屑,揀淨雜質,洗淨,曬乾。鹽橘核:取淨橘核,用鹽水拌勻,稍悶,放入鍋內,文火炒至微黃色,並有香氣為度,取出曬乾,用時搗碎。(每橘核100斤,用鹽2-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綱目》:凡用橘核,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歸經

肝;腎;膀胱經

性味

苦;平

注意

《本草逢原》: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

功能主治

理氣;散結;止痛。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復方

1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薑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鹵砂二錢(醋煮),旋入。(《濟生方》橘核丸)2治乳癰初起未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藥雜誌》(3)6:53,1935]3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未,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單方》)4治酒渣鼻,鼻上赤:橘子核(微炒)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稀釋)調濕,均勻鋪於紗布上,敷於炎症處。乾燥後即須更換。嚴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ml,文火煎至100ml,每天3次,每次口服20ml。對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餘10例早期患者用藥後1-3天炎症即消失。

各家論述

1.《本草疏經》: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陰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2.《本草匯言》: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日華子》主膀胱浮氣,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十斤之重,取橘核數兩作末,每早、中、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藥末一兩,食前酒調下。又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

3.《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4.《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5.《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6.《醫林纂要》:潤腎、堅腎。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