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母根

黃花母根朗讀

黃花母根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黃花母根

拼音注音
Huanɡ Huā Mǔ Gēn
別名

膠粘根(《廣西中藥志》),土黃芪(《福建中草藥》)。

出處

《廣西中藥志》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全年可采。

藥理作用

含大量粘膠,國外曾用作治療肺結核,但有人認為它對結核病並無特異療效。

性味

1《廣西中藥志》:"味微酸澀,性涼,無毒。"

2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益氣排膿。治感冒,哮喘,瀉痢,黃疸,瘡癰氣虛難潰,或潰後膿毒不清,新肌不生。

1《廣西中藥志》:"去濕熱。治濕熱痢疾。"

2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排膿生肌。治感冒發熱,菌痢,腸炎,黃疸,瘧疾,化膿炎症,癰瘡潰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3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1治哮喘:黃花母根二兩,白糖一兩。煎湯服。(《廣西中藥志》)

2治癰腫成膿,但氣虛不易潰破者:鮮黃花稔根一至三兩,或加豬排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崩山疔(氣性壞疽):鮮黃花稔根三兩,水煎服;或加雞肉適量,酒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4治腰腿痛:黃花稔干根一兩,墨魚乾二條,酒水各半燉服。(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

5治陰疽結毒:黃花稔根、莖二兩,紅糖一兩。開水燉服。(《福州市民間藥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黃花母根

拼音注音
Huanɡ Huā Mǔ Gēn
別名

膠粘根、土黃芪。

英文名
Root of Broomjute Sida
出處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Sida rhombifolia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da rhombifoli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灌叢間,曠野和溝谷兩岸。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湖北等地。

原形態

白背黃花稔 直立亞灌木,高約1m。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纖細,刺毛狀,與葉柄近等長;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mm,寬6-20mm。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柔毛至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2cm,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萼杯形,長4-5mm,被星狀短綿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長約8mm,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mm,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mm,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先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化學成分

根含β-苯乙胺(β-phenethyl amine),N-甲基-β-苯乙胺(N-methyl-β-phenethylamine),S-右旋-N-甲基色氨酸甲酯[S-(+)-N-methyltryptophane methyl ester],鴨嘴花酚鹼(vasicinol),鴨嘴花酮鹼(vasicinone),鴨嘴花鹼(vasicine),膽鹼(choline),下箴刺酮鹼(hypaphorine),下箴刺酮甲酯(hypaphorinemethyl ester)及甜菜鹼(betaine)。

藥理作用

含大量粘膠,國外曾用作治療肺結核,但有人認為它對結核病並無特異療效。

歸經

肺;肝;大腸經

性味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生肌排膿。主濕熱痢疾;洩瀉;黃疸;瘡癰難潰或潰或潰後不易收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可用60-90g。

復方

1治哮喘: 黃花母根二兩,白糖一兩。煎湯服。(《廣西中藥志》)2治癰腫成膿,但氣虛不易潰破者: 鮮黃花稔根一至三兩,或加豬排骨。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3治崩山疔(氣性壞疽): 鮮黃花稔根三兩,水煎服;或加雞肉適量,酒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4治腰腿痛: 黃花稔干根一兩,墨魚乾二條,酒水各半燉服。(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5治陰疽結毒: 黃花稔根、莖二兩,紅糖一兩。開水燉服。 (《福州市民間藥草》)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去濕熱。治濕熱痢疾。

2.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排膿生肌。治感冒發熱,菌痢,腸炎,黃疸,瘧疾,化膿炎症,癰瘡潰瘍。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