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筷子

紅筷子朗讀

紅筷子中藥材詳解

《全國中草藥彙編》:紅筷子

拼音注音
Honɡ Kuai Zi
別名

糯芋、遍山紅

來源

柳葉菜科柳蘭屬植物柳蘭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 (L.) Scop.,以根狀莖全草入藥。秋季采,洗淨曬乾或鮮用。

性味

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通經活血,消腫止痛。用於月經不調;外用治骨折,關節扭傷。

用法用量

3~5分。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干品研粉,酒調勻外敷。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紅筷子

拼音注音
Honɡ Kuai Zi
別名

山麻條(《峨嵋藥植》)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來源

為柳葉菜科植物柳蘭全草。夏、秋采收。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於河岸或山谷沼澤地。分佈我國北部及四川、湖北、雲南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1.5米,通常不分枝。根莖橫走,紅褐色。莖圓柱形,中空,無毛或被疏柔毛。葉互生,披針形,長4~15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細齒或近於全緣,兩面被微柔毛,具短柄。總狀花序頂生或單生於葉腋;苞片1枚,線狀;花萼基部稍連合,先端4裂,裂片線狀披針形;花瓣4,紫紅色,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圓,長2厘米,寬1.8厘米;雄蕊8,不等長;子房4室,柱頭4裂。蒴果圓柱形,長5~7.5厘米;種子多數,頂端具一簇白色種纓,花期7~8月。

化學成分

葉含鞣質約10%,尚含熊果酸、齊墩果酸、馬斯裡酸、2α-羥基熊果酸,β-谷甾醇、廿九烷、廿六烷醇。花中分出一種水溶的毒性酚類聚合物,稱柳蘭聚酚,分子量約為100000,能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長。

藥理作用

葉的提取物有抗炎症作用。

性味

《四川中藥志》:"味苦,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下乳,潤腸。"

2《四川中藥志》:"治氣虛浮腫,腸滑洩水,食積脹滿及腎囊腫大。"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復方

下乳:紅筷子燉豬蹄子服。(《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筷子

拼音注音
Honɡ Kuai Zi
別名

山麻條、柳葉菜、遍山紅

英文名
Great Willowherb Herb, Herb of Great Willowherb, Herb of Fireweed
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柳葉菜科植物柳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L. ) Scop. [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100-4200m的山坡、林緣、河岸或山谷沼澤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細長,圓柱狀,節稍大、橫走,外皮紅褐色,節上生鬚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無毛或被疏柔毛,通常不分枝,基部和上部帶紫紅以。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長7-15cm,寬1-3cm,先端漸窄,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或近於全緣,上面綠以,下面灰白,兩面均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單生於葉腋,花序軸紫紅色,被短柔毛;苞片條狀披針形,長1-2cm;花大,兩性,紅紫色,具長1-2cm的花柄;萼基部稍連合,先端4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長1-1.5c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長約1.5cm,先端鈍圓,基部具短爪;雄蕊8,不等長,向一側彎曲,排成1輪;子房下位,4室,被柔毛,花柱先端4裂。蒴果窄細圓柱形,紫紅色,長7-10cm,被期6-9月。

化學成分

本品含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蠟醇(cer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1],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谷甾醇-6-酰基-β-D-glucoside),谷甾醇棕櫚酸酯(sitosterylpalmitate),谷甾醇癸酸酯(sitosterylcaprate),谷甾醇辛酸酯(sitosterylcaprylate),谷甾醇已酸酯(sitosterylcaprosate),谷甾醇現酸酯(sitosterylpropionate)[2],還含硫(S——[3]。柳蘭葉中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楂酸(maslin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4],和楊梅枝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myricetin-3-O-β-D-glucuronide)[5]。本品花中含柳蘭聚酚(chanerol)[6],柳蘭酸(chamaeneric acid)[7]。花粉中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8]及游離胱氨酸(Cys),水解液中含亮氨酸(Leu),絲氨酸(Ser),胱氨酸(Cys),蘇氨酸(Thr)和纈氨酸(Val)[9]。花和幼果中還含3,4,5,7-四羥基-8-甲氧基黃酮(sexangularet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楊梅樹皮素(myricetin)[10]。

藥理作用

葉的提取物有抗炎症作用。煎劑對大鼠防禦性條件、朝向反射和誘發性激怒有抑製作用,且與氯丙秦作用相似。葉提取物有抗炎作用。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利水滲濕;理氣消脹;活血調經。主水腫;洩瀉;食積脹滿;月經不調;乳汁不通;陰囊腫大;瘡疹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下乳,潤腸。

2.《四川中藥志》:治氣虛浮腫,腸滑洩水,食積脹滿及腎囊腫大。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