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魚

鳡魚朗讀

鳡魚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鳡魚

拼音注音
Gǎn Yu
別名

黃頰(《山海經》),生母魚(《嶺表錄異》),鰥魚(《太平御覽》),黃頰魚(《綱目》),竹魚(《脊椎動物分類學》),竿魚(《魚類分類學》),桿條魚(《黑龍江流域魚類》),黃鱄(《中國經濟動物誌·淡水魚類》)。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鯉科動物鳡魚

生境分佈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游泳力強,性兇猛。我國除西北、西南外,門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河流中均有分佈。

原形態

體細長,稍側扁,腹部圓,無腹稜。體長約80厘米,最大者可達2米。頭長而前端尖,吻長遠超過吻寬。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緣的下方。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與上頜前緣的凹陷相吻合,上下頜均粗壯。眼小,鱗細,側線鱗110~117。背鰭Ⅲ9~10,很小,起點位於腹鯖之後。臀鰭Ⅲ10~11。尾鰭分叉很深。體微黃,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青灰色,頰及其他各鰭淡黃色。

歸經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性味

1《綱目》:"甘,平,無毒。"

2《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功能主治

《綱目》:"食之已嘔,暖中益胃。"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鳡魚

拼音注音
Gǎn Yu
別名

鰥、魠、哆口魚、黃頰、黃頰魚、鰥魚、竿魚、桿條魚、大口鳡、水老虎

英文名
Yellowcheek carp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鳡魚生江湖中,體似鯉而腹平,頭似鯇而口大,頰似而色黃,鱗似鱒而稍細,大者三、四十斤。啖魚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鳡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春夏用網捕撈,捕殺後,剖腹,除去內臟,洗淨,取肉鮮用。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江河水的中上層,性凶錳。游泳力極強,行動敏捷,常襲擊和捕食其他魚類。魚苗在卵黃囊消失後,就開始吞食其他魚苗,也食浮游動物。

資源分佈:我國除西北、西南之外,從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皆有分佈。

原形態

鳡魚,體延長,稍側扁,腹部圓,無腹稜。頭長而尖,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前緣的下方,吻尖,呈喙狀,吻長遠超過吻寬。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眼中等大,向兩側突出。頭上於眼徑的比例變化範圍很大。下嚥齒3行。鰓耙排列稀疏。無須。鱗小,側玫鱗110-117。背鰭3,9-10,很小,起點位於腹鰭之後,臀鰭3,10-11,尾鰭分叉很深。生活時體色微黃,背部灰黑,腹部銀白色,背鰭、尾鰭濃灰色,頰部和其他各鰭呈淡黃色。

歸經

脾;胃經

性味

味甘;性溫

注意

瘡疥患者慎服。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溫中止嘔。主脾胃虛弱;反胃嘔吐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