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皮

柑皮朗讀

柑皮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柑皮

拼音注音
Gān Pi
別名

廣陳皮、新會皮(《藥性切用》),陳柑皮(《本草求原》)。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甌柑等多種柑類的果皮。9~11月採摘成熱果實,剝取外層果皮,陰乾或曬乾。

生境分佈

主產廣東、廣西。此外,福建等地亦產。

性狀

完整的果皮,多剖成3瓣,每瓣近圓形,在果柄處連在一起,有時破碎分離成單瓣。瓣片多向外反捲,白色的內層明顯外露;果皮厚約1毫米。外表面黃橙色至紅橙色,有無數大而凹入的油點。內表面白色棉絮狀,油點微凹入。質較疏鬆而柔軟,乾燥後仍不脆。香氣濃郁,味微辛,但不甚苦。以皮薄、片大、質柔軟。少病斑,油潤、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蕉柑的果皮中,含橙皮甙、川陳皮素和揮發油。

炮製

刷去泥土,揀淨雜質,噴淋清水,悶潤後切絲或切片,晾乾。

性味

1《七卷食經》:"小冷。"

2《綱目》:"辛甘,寒,無毒。"

注意

1《食療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發痃癖。"

2《日華子本草》:"多食發陰汗。"

功能主治

下氣,調中,化痰,醒酒。治病後飲食失調,上氣煩滿,傷酒口渴。

1崔禹錫《食經》:"主上氣煩滿。"

2《本草拾遺》:"去氣,調中。治產後肌浮,為末酒下。"

3《七卷食經》:"治氣,勝於橘皮;去積痰。"

4《日華子本草》:"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

5《綱目》:"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方

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乾為末,入鹽點半錢。(《經驗後方》獨醒湯)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柑皮

拼音注音
Gān Pi
別名

廣陳皮、新會皮、陳柑皮。

英文名
mandarin orange peel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Citrus chachiensis Hort.等多種柑類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s chachiensis Hort.

采收和儲藏:將成熟果實的果皮剝皮,曬乾。

生境分佈

主要分佈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新會、四會栽培最多。廣州近郊也有栽培。

原形態

茶枝柑 小喬木,高2-3m。枝多葉密,針刺極少。葉互生,常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緣鋸齒不明顯,葉翼小而不明顯。花小白色,萼片黃綠色,花瓣5。果實扁圓形或饅頭形,縱徑4.5-6cm,橫徑6.5-7cm,基部平或隆起,上有淺放射溝4-8條,頂部微凹;果皮易剝離,質鬆脆,白內層棉絮狀,有香氣;瓤囊11-12瓣;中心柱空虛,味酸甜;種子20餘粒,卵圓形,淡黃褐色。果熟期12月中旬。

性狀

性狀鑒別 1.陳皮常剝成數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則的片狀,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油點;內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

2.廣陳皮常3瓣相連,形狀整齊,厚度均勻,約1mm。油點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較柔軟。均以片大、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l)陳皮表皮由 1列極小的細胞組成,外被角質層,有氣孔。表皮以甙結晶和少數草酸鈣方晶,長15-30μm;大型油室不規則排列成l-2列(有時油室位於中果皮中部),油室卵圓形或橢圓形,逕向長250-740μm,切向長200-500μm。維管束細小,縱橫散佈。

(2)廣陳皮油室較大,逕向長410-1650μm,切向長160-1100μm。

粉末特徵:(l)陳皮淡黃棕色。1表皮細胞淡黃棕色,呈多角形,壁稍厚;氣孔類圓形,直徑20-25μm,保衛細胞呈淡黃棕色,副衛細胞6-8個。2中果皮細胞類圖形或橢圓形,壁不均勻增厚,厚2-3μm。3油室碎片及油滴隨處可見,淡黃棕色。4螺紋導管和管胞直徑5-15μm;網紋導管直徑9-21μm。5草酸鈣方晶長10-30μm,呈多面形、菱形、雙雄形等。3薄壁細胞含橙皮甙結晶。

(2)廣陳皮表皮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中果皮細胞形狀不規則,壁厚3-5μm,少數可達8μm(不加熱測量),有時壁呈連珠狀增厚,或角隅處增厚。薄壁細胞含橙皮甙結晶。

化學成分

蕉柑的果皮中,含橙皮甙(Hesperidin)、川陳皮素(Nobiletin)和揮發油。

炮製

刷去泥土,揀淨雜質,噴淋清水,悶潤後切絲或切片,晾乾。

歸經

脾;胃經

性味

辛;甘;寒

注意

1.《食療本草》:多食令入肺燥、冷中、發痃癖。

2.《日華子本草》:多食發陰汗。

功能主治

下氣;調中;化痰;醒酒。主飲食失調;上氣煩滿;傷酒口渴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3-9g;或入丸、散。

復方

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乾為末,入鹽點半錢。(《經驗後方》獨醒湯)

各家論述

1. 崔禹錫《食經》:主上氣煩滿。

2.《本草拾遺》:去氣,調中。治產後肌浮,為末酒下。

3.《七卷食經》:治氣,勝於橘皮;去積痰。

4.《日華子本草》: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

5.《綱目》: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