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掌血

飛龍掌血朗讀

飛龍掌血中藥材詳解

飛龍掌血

《全國中草藥彙編》:飛龍掌血

拼音注音
Fēi Lonɡ Zhǎnɡ Xue
別名

見血飛、大救駕、三百棒、下山虎、勒鉤、黃大金根

來源

為芸香科飛龍掌血屬植物飛龍掌血Toddalia asiatica(L.)Lam.[T. aculeata Pers.],以入藥。夏、秋採葉;根全年可采,洗淨曬乾備用。

生境分佈

生於山間溝谷叢林中或山坡闊葉林中。分佈於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原形態

常綠木質半籐木,高5~10米。根粗壯,外皮褐黃色,內部赤紅色。小枝常被有褐銹色的短柔毛和白色圓形皮孔。葉互生,三出復葉,具柄;小葉倒卵形、橢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9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窄楔形,邊緣有細鈍鋸齒,兩面無毛,下面中脈上有倒鉤刺,齒縫處及葉片均有透明腺點,揉之有香氣。夏季開白色、青色和黃色花,單性;萼片同花瓣均為4~5;雄花排成腋生傘房狀圓錐花序;雌花排成聚傘狀圓錐花序,花較少。核果近球形,熟時橙黃色至朱紅色,有明顯的腺點,果皮肉質,有3~5條微凹的肋紋。種子腎形,黑色,有光澤。

化學成分

根含飛龍內酯(toddalo-lactone,C16H20O6),根皮中含量約為0.8%。根皮並含小檗鹼、飛龍鹼(todaline即chelerythrine,C21H19O5N)及飛龍次鹼(toddalinine,C19H15O4N)。樹皮中含有勒鉤內酯(aculeatin,C16H18O5),含量約達0.06%。

性味

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祛風除濕,消腫解毒。根皮: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肋間神經痛,胃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葉:外用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根皮3~5錢,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敷患處。鮮葉適量,搗爛外敷。

復方

風濕性關節炎:飛龍掌血、薜荔、雞血籐、菝葜各6錢,威靈仙3錢,浸白酒1斤,每服1~2兩,每日3次。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飛龍掌血

拼音注音
Fēi Lonɡ Zhǎnɡ Xue
別名

血蓮腸、見血飛(《分類草藥性》),血見愁(《貴陽民間藥草》),大救駕(《貴州民間藥物》),三百棒、見血散(《湖南藥物誌》),散血丹(《廣西藥植名錄》),飛龍斬血(《雲南中草藥選》)。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飛龍掌血根皮。全年可采。採集後截成長約30厘米的小段,洗淨,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路旁、灌叢中或疏林中。分佈湖南、湖北、陝西、福建、台灣、浙江、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產陝西、四川、貴州、湖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

飛龍掌血,又名:黃椒(《分類草藥性》),小金籐、通城虎、溪椒。

木質籐本.枝幹均密被倒鉤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綠色或黃綠色,具白色皮孔。葉互生,具柄,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倒卵形,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3~6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圓鋸齒或皺紋,革質,兩面無毛,有隱約的腺點。花單性,白色、青色或黃色;苞片極細小;萼片4~5,邊緣被短茸毛;花瓣4~5,初時外面被短的微柔毛;雄花常成腋生的傘房狀圓錐花序,雄蕊4~5,較花瓣長;雌花常成聚傘狀圓錐花序,花較少,不育雄蕊4~5,子房被毛。果橙黃色至朱紅色,有深色腺點,果皮肉質,表面有3~5條微凸起的肋紋。種子腎形,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性狀

乾燥根呈棒狀,逕約2~3厘米.表面灰棕色,有細縱紋及多數疣狀突起;突起處栓皮多脫落,露出鮮黃色或紅黃色皮層,質粗糙;剝去皮層,可見木質中柱,紋理平直細密。質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根含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toddaline)、二氫白屈菜紅鹼(dihydrochelerythrine,toddalinine)等。

性味

《貴陽民間藥草》:"辛苦,溫,無毒。"

注意

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散瘀,止血。治風濕疼痛,胃痛,跌打損傷,吐血,衄血,子官出血,刀傷出血,經閉,痛經,肋間神經痛,瘡癤腫毒。

1《分類草藥性》:"散血破氣,治風濕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2《貴州民間藥物》:"散瘀,解表。治傷風咳嗽,腹絞痛。"

3《廣西藥植名錄》:"治眼紅腫、翳膜。"

4《四川常用中草藥》:"治痛經,經閉,血塊,勞傷吐血,風濕麻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泡酒,研末。外用:研末撒敷或調敷。

復方

1治吐血、衄血:見血飛三錢,紅白二丸一錢,白茅根五錢。共研細末,童便為引,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2治風濕腫痛,外傷疼痛,肋間神經痛:飛龍掌血干根皮四至六錢,水煎服,亦可浸酒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崩漏:見血飛、陳艾各三錢,陳棕炭、百草霜各四錢。水煎服,白糖為引。(《陝西中草藥》)

4治經閉,胃痛:飛龍掌血三至五錢,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5治跌打損傷:見血飛三錢,月月紅根二錢,牛膝三錢。共研末用酒引。如頭部損傷,加羌活二錢,稿本二錢。(《貴陽民間藥草》)

6接骨:見血飛、大黃、螃蟹。共搗爛包敷。(陝西)

7治刀傷出血,傷口疼痛:見血飛二錢,冰片五分。研成細末,混合外敷。(《貴陽民間藥物》)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腰腿疼痛:採用1:1三百棒注射液(每支2毫升),每次1~2支,每日1次,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共觀察40例,其中肌肉注射29人,穴位(腎俞、大腸俞、次髎、承山)注射11人,除1例脊椎結核無效外,其餘39例均有顯著止痛作用。治療後經6個月觀察,疼痛未再復發者17例;雖有復發,但疼痛程度減輕,發作次數減少者22例。使用中未發現副作用和毒性反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飛龍掌血

拼音注音
Fēi Lonɡ Zhǎnɡ Xue
別名

黃椒、三百棒、飛龍斬血、見血飛、黃大金根、血棒頭、飛見血。

英文名
Asiatic Toddalia Root, Root of Asiatic Toddalia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飛龍掌血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ddalia asiatica (L.)Lam.[Paullinia asiatica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林、路旁、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陝西、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

龍飛掌血 木質蔓生籐本。枝與分枝常有向下彎曲的皮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綠色或黃綠色,常被有褐銹色的短柔毛和白色圓形皮孔。

三出復葉互生;總葉柄長3-5cm;小葉無柄;小葉片革質,倒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為長圓形,長3.5-9cm,寬1.5-3.5cm,先端急尖或微尖而鈍頭,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鈍鋸齒,齒縫及葉片都有透明腺點,兩面無毛。花單性,白色至淡黃色;萼片同花瓣均為4-5;雄花常排成腋生的圓錐狀聚傘花序,雄蕊4-5,花瓣長約3mm;雌花比雄花稍大,不育雄蕊4-5,長不及雌蕊的1/2,子房上位,近圓球形,被毛,3-5室,每室有上下疊生的胚珠2顆。核果近球形,直徑8-10mm。橙黃色至朱紅色,有深色腺點,果皮肉質,表面有3-5條微凸起的肋紋。種子腎形,黑色,有光澤。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約30cm,直徑0.5-4.0cm,有的根頭部直徑可達8cm。表面灰棕色至深黃棕色,粗糙,有細縱紋及稍凸起的白色類圓形或長橢圓形皮孔。栓皮易脫落,露出棕褐色或淺紅棕色的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與木部界線明顯,木部淡黃色,年輪顯著。氣微,味辛、苦,有辛涼感。根皮呈不規則長塊狀,厚5-(根)外形10mm,質堅硬,不易折斷,橫斷面及縱切面均顯顆粒狀,黃棕色或棕褐色,內表面淡褐色,有縱向紋理。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十列木栓細胞。皮層寬外側有晶鞘纖維和石細胞群,石細胞呈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長圓形,壁厚,胞腔明顯。韌皮部散有較小的油室和晶鞘纖維束。木質部導管呈類圓形,直徑18-95μm,多單列斷續放射狀排列;木纖維發達圍繞於導管;木射線寬1-4細胞。本品薄壁鈣校晶或方晶,直徑8-20μm。

毒性

對豚鼠小量可引起流產,大量引起麻痺、死亡。

化學成分

根含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二紅白屈菜紅鹼(dihydrochelerythrine),茵芋鹼(skimmianine),小檗鹼(berberine)以及飛龍掌血默鹼(toddalidimerine),8-羥基二氫白屈菜紅鹼(8-hydroxydihydrochelerythrine),阿爾洛花椒酰胺(arnottianamide),8-丙酮基-二氧白屈菜紅鹼(8-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等生物鹼。另含香豆精類去二羥基飛龍掌血內酯(toddaculin),揮發油中含丁香油酚(eugenol),香茅醇(citronellol),飛龍掌血雙香豆精(toddasin)。此外,本品還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樹脂等。根皮含苯並菲啶類生物鹼去-N-甲基白屈菜紅鹼(des-N-methylchelerythrine),氧化白屈菜紅鹼(oxychelerythrine),阿爾洛花椒酸胺(arnottianmide),勒(木黨)鹼(avicine),氧化勒(木黨)鹼(oxyavi-cine),白屈某紅鹼,白屈菜紅鹼-φ-氰化物(chelerythrine-φ-cyanide);含奎林類生物鹼茵芋鹼(skimmianine),全緣奎諾酮(integriquinolone),N-甲基芸香鹼(N-methylflindersine),4-甲氧基-1-甲基-2-奎諾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含香豆精類化合物與生物鹼二聚物飛龍掌血香豆奎林酮(todda-coumalone);還含香豆精與萘醌的二聚物飛龍掌血香豆醌(toddacoumaquinone);飛龍掌血根皮含香豆精化合物飛龍掌血內酯烯酮(toddalenone),去二羥基飛龍掌血內酯(toddaculine),九里香內酯(coumurrayin),飛龍掌血內酯酮(toddanone),8-(3,3-二甲基烯丙基)-6,7-二甲氧基香豆精[8-(3,3-dimethylal-lyl)-6,7-dimethoxycoumarin],異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6-(3-氯-2-羥基-3-甲丁基)-5,7-二甲氧基香豆精[6-(3-chloro-2-hy-droxy-3-methylbutyl)5,7-dimethoxy coumarin],6-甲酰基檸檬油素(6-formyllimettin),5,7,8-甲氧基香豆精(5,7,8-trimethoxycoumarin),飛龍掌血雙香豆精(toddasin),飛龍掌血內酯烯醇(toddalenol),飛龍拳血新雙香豆精(toddalosin),右旋飛龍掌血內酯醉[tiddabik],6-(2-羥基-3-甲氧基-3-甲丁基)-5,7-二甲氧基香豆精[6-(2-hydroxy-3-methoxy-3-methylbutyl)5,7-dimethoxycoumarin],5-甲氧基蘇北任酮(5-methoxysuberenon)。另外根皮中還含香葉木甙(diosmin),橙皮甙(hesperidin)及三萜化合物β-香樹脂醉(β-amyrin)。

藥理作用

根、葉均含白屈菜紅鹼,為神經肌肉毒,對心臟也有抑製作用。對豚鼠小量可引起流產,大量引起麻痺、死亡。根可用於治療停經。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回流20min,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1取濾液2ml,加7%鹽酸羥胺溶液3滴和10%氫氧化鈉乙醇溶液8滴,置水浴上加熱至微沸,放冷,加稀鹽酸調至pH3-4,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2滴,溶液顯紅色。(檢查內酯類)2取濾液5ml,置瓷蒸發皿中,蒸乾,加醋酐1ml,搖勻,加硫酸2滴,溶液顯紅色並轉為綠色。(檢查內酯類)(2)取本品粗粉1g,用濃氨溶液濕潤後,加氯仿20ml,回流20min,放冷,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稀鹽酸3ml溫熱溶解,濾過,各取濾液1ml,置於試管中,分別加入碘化鉍鉀試液和硅鎢酸試液1-2滴,前者產生橙紅色沉澱,後者產生黃白色沉澱。(檢查生物鹼)(3)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適量回流30min冷卻,濾過,濃縮濾液作供試液。取白屈菜紅鹼製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點於同一加有磷酸二氫鉀-CMC硅膠薄層板上,以四氯化碳一甲醇(40:2)展開16cm,置於紫外燈(365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黃色斑點。

性味

辛;微苦;性溫;小毒

注意

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腫。主風濕痺痛;腰痛;胃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勞傷吐血;衄血;瘀滯崩漏;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或入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干品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散血破氣,治風濕筋骨疼痛,吐血不止。

2.《貴州民間藥物》:散瘀,解表。治傷風咳嗽,腹絞痛。

3.《廣西藥植名錄》:治眼紅腫、翳膜。

4.《四川常用中草藥》:治痛經,經閉,血塊,勞傷吐血,風濕麻木,筋骨疼痛。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