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揚草

大飛揚草朗讀

大飛揚草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大飛揚草

拼音注音
Da Fēi Yanɡ Cǎo
別名

大飛羊(《生草藥性備要》),飛揚、神仙對坐草、節節花、大號乳仔草、蠔刈草、貓仔黃、大乳草、木本奶草、金花草、蜻蜒草(《福建民間草藥》),白乳草、過路蜈蚣、螞蟻草(《閩南民間草藥》),天泡草(《廣東中藥》),大乳汁草、奶子草、九歪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假奶子草、癬藥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奶母草(《衛生簡報》(3):11,1971)。

出處

《嶺南採藥錄》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飛揚草全草帶根全草。夏、秋間采收,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曠地、路旁、園邊。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產廣東,福建等地。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木,被粗毛,含白色乳汁,通常由莖基部分枝。枝常淡紅色或淡紫色,匍匐狀或擴展,長15~40厘米。葉對生;卵形至矩圓形,長1~4厘米,基部略狹而偏斜,邊緣有小鋸齒,中部通常有紫斑;托葉小,線形。杯狀花序多數密集成腋生頭狀花序;總苞寬鍾形,外被柔毛,頂端4裂;腺體4,漏斗狀,有短柄及花瓣狀附屬物;花單性,無花枝:雌雄花同生於總苞內;雄花多數,雄蕊1;雌花單1,生於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3。蒴果闊卵形,長約1.5毫米,被毛,三角形。花期全年。

性狀

乾燥帶根全草,長15~30厘米。根細長彎曲;莖圓柱形,粗1~3毫來,稍屈曲,紅棕色,有不規則的淺縱皺及小疣點,節明顯,被黃綠色粗毛;質堅脆易斷,斷面木質白色,中空;葉多捲縮,紙質易碎;葉腋有花序,花細小,極多,干縮,或帶蒴果。氣弱而特異。

性味

辛酸,寒。

1《生草藥性備要》:"味酸,性烈。"

2《嶺南採藥錄》:"味酸苦,性寒。"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辛酸,微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通乳,滲濕,止癢。治急性腸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癰,乳癰,疔瘡,腫毒,濕疹,腳癬,皮膚瘙癢。

1《生草藥性備要》:"治浮游虛火,敷牙肉腫痛。"

2《嶺南採藥錄》:"煎水洗疥癩。"

3《福建民間草藥》:"消癰解毒,利尿止痢。"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通乳。治腸炎,痢疾,皮炎,濕疹,皮膚瘙癢,腳癬,產後少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1治赤白痢疾:大飛揚草五至八錢。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用開水燉服。

2治小便不通,淋血:鮮大飛揚草一至二兩。酌加水煎服,日服兩次。

3治療瘡:大飛揚草鮮葉一握,加食鹽、烏糖各少許,搗爛外敷。

4治肺癰:鮮大飛揚全草一握,搗爛,絞汁半盞,開水沖服。

5治乳癰:大飛揚全草二兩和豆腐四兩燉服;另取鮮草一握,加食鹽少許,搗爛加熱水外敷。

6治小兒爛頭瘡,黃水浸淫,染生耳面者:飛插草一握,酌加水煎,洗滌。

7治小兒疳積:大飛揚草一兩,豬肝四兩。燉服。(1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8治帶狀皰疹:鮮飛揚全草搗爛取汁,加雄黃末五分調勻,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9治腳癬:鮮飛揚草三兩,加75%酒精500毫升,浸泡三至五天,取浸液外擦。(雲南)

臨床應用

1治療急性腸炎及菌痢

飛揚草每日1~5兩,水煎分3次服;或製成片劑,每次5片,日服3~4次;或製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5克),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3次。也有用飛揚草8錢,火炭母、鳳尾草各5錢組成復方,煎水濃縮成膏狀,再烘乾研細裝入膠囊(每粒含藥0.6克),成人每服3粒,小兒7~12歲2粒,7歲以下1粒,每日4次,5天為一療程。據2000餘例急性菌痢及腸炎用各種不同劑量及劑型治療觀察,治癒率約在90%左右。據1743例菌痢的分析,膿血便消失最快為1天,最慢為9天,在3天內消失者78%;退熱時間最短6小時,最長為4天,在1天內退熱者占68%;糞便轉陰時間最短2天,最長10天。如糞檢幾次為陽性者,藥量可加倍,往往可使糞檢迅速轉陰,亦未發現副作用。

2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飛揚草4兩,桔梗3錢,加水煮沸2小時,濾汁再煎,將兩次藥液合併過濾濃縮到6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二個療程。據128例觀察,近期控制33例(25.8%),顯效36例(28.1%),好轉46例(36.2%)。飛揚合劑對慢性氣管炎的咳嗽,咳痰及肺部乾濕性羅音近期療效較好,但平喘作用不夠理想;年齡越大、病程越長、體質越弱,療效越差;單純型比喘息型療效較好;屬於中醫分型之虛寒型效果較差。如個別病人有頭暈、便溏及感冒者,仍可繼續服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大飛揚草

拼音注音
Da Fēi Yanɡ Cǎo
別名

大飛羊、飛揚、神仙對座草、節節花、大號乳仔草、蠔刈草、貓仔病、大乳草、木本奶草、金花草、蜻蜒草、白乳草、過路蜈蚣、螞蟻草、天泡草、大乳汁草、奶子草、九歪草、假奶子草、癬藥草、腳癬草、毛飛揚、大本乳仔草、乳仔草、紅骨大本乳子草、催乳草、大奶漿草。

英文名
Garden Erphorbia Herb
出處

出自《嶺南採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飛揚草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hirt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山谷、路旁或灌叢下。

資源分佈:分豈有此理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原形態

飛揚草 一年生草本。被硬毛,含白色乳汁。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常淡紅色或淡紫色;匍匐狀或擴展,長15-40cm。葉對生;托葉小,線形;葉片披針狀長圓形至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3cm,先端急尖而鈍,基部圓而偏斜,邊緣有細鋸齒,稀全緣,中央常有1紫色斑,兩面被短柔毛,下面沿脈的毛較密。杯狀花序多數密集成腋生頭狀花序;花單性;總苞寬鍾狀,外面密被短柔毛,頂端4裂;腺體4,漏斗狀,有短柄及花瓣狀附屬物;雄花具雄蕊1;雌花子房3室,花柱3。蒴果卵狀三稜形,被短柔毛;種子卵狀四稜形。花期全年。

栽培

本品多以野生入藥。喜溫暖潮濕,砂質土壤。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長15-50cm,地上部分被粗毛。根細長而彎曲,表面上黃色。老莖近圓柱形,嫩莖稍扁或具稜,直徑1-3mm;表面土黃色至淺棕紅色或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皺縮,展平後呈橢圓狀卵形至近稜形,或破碎不完整;完整葉長1-4cm,寬0.7-1.6cm,灰綠色至褐綠色,先端急尖,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有3條較明顯的葉脈。杯狀聚傘花序密集呈頭狀,腋生。蒴果卵狀三稜形。無臭,味淡微澀。以莖粗壯,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為多角形或類長方形,垂周壁略呈波狀,下表皮細胞垂周劈波狀彎曲,氣孔較上表皮為多。上表皮氣孔為不等式,偶見平軸式,下表皮為不定式及不等式,偶見平軸式。多細胞非腺毛上下表皮均有,長255-595-955μm,由4-8個細胞組成,頂端的2個細胞特別長,佔全長的1/3-1/2(-2/3),基部寬30-50(-67)μm。表面具較粗的瘤狀突起。基部周圍有細胞(9)11-13(15)個。

葉橫切面觀:上下表皮細胞為長方形或類方形,外壁加厚,下表皮細胞的外壁凸起呈乳頭狀。柵欄組織細胞1列,貫穿於主脈。主脈維管束上側有由1列大型薄壁細胞組成的維管束鞘,細胞內含豐富葉綠體。無節分枝乳汁管分佈在靠近下表皮的海綿組織間。

莖橫切面:表皮為一層長方形細胞。在老莖中則為木栓層所代替,內面充滿了棕色物質,有時可見由6-8列木栓細胞組成的皮孔。皮層由4-8列長圓形的薄壁細胞組成,細胞內含圓球形和卵形澱粉粒,皮層中有含紅棕色內含物的細胞散在,在靠近維管柱的皮層中可見到密集的乳管排列成間斷的環狀。韌皮部狹窄,細胞小,排列緊密;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分佈於木質部的內側。髓細胞類圓形,大小不等,內含圓球形和卵形澱粉粒。

化學成分

全草含無羈萜(friedelin),β-香樹脂醇(β-amyrin),三十一烷(hentriacon -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又含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none),菠菜甾醇(spinasterol),豆甾醇(stigma -sterol),蒲桃醇(jambulol),樹皮素(quercetin),鼠李素-3-鼠李糖甙(xanthorhamnide)。莖含無羈萜,三十烷醇(myricyl alcohol),三十一烷醇(hen-triacontanol),蒲公英賽醇,三十一烷,β-香樹脂醇等。葉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槲皮甙(quercitrin),楊梅甙(myricitrin),3,4-二-O-沒食子酸奎寧酸(3,4-di-O-galloylquinic acid),2,4,6-三-O-沒食子酸-D-葡萄糖(2,4,6-tri-O-galloyl-D-glucose)及1,2,3,4,6-五-O-沒食子酸-β-D-葡萄糖(l,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新鮮花含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

藥理作用

雌性豚鼠在性成熟期前給予大飛揚草,可使乳腺加快發育及泌乳。它還有某些利尿、致瀉作用;無抗菌作用,亦有謂1:5-1:60有某些抗菌作用者。

炮製

淨制:除去雜質;切制:除去雜質、切段、曬乾。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細粉(40目)10g,置於圓底燒瓶中,加石油醚(沸程60-9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lh,濾過。取濾液5ml,置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乾,殘渣加冰乙酸1ml,醋酐1ml溶解,再加入硫酸0.5ml,立即呈現綠色。(檢查甾類化合物)(2)上述石油醚提取過的藥渣,揮盡石油醚,加甲醇40ml,在水浴上回流1h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許,然後滴加鹽酸3滴,呈現紅色。(檢查黃酮類化合物)

歸經

肺;肝經

性味

辛;酸;驚;小毒

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通乳。主肺癰;乳癰;痢疾;洩瀉;熱淋;血尿;濕疹;腳癬;皮膚瘙癢;疔瘡腫毒;牙疳;產後少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浮游虛火,敷牙肉腫痛。2.《嶺南採藥錄》:煎水洗疥癩。3.《福建民間草藥》:消癰解毒,利尿止痢。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通乳。治腸炎,痢疾,皮炎,濕疹,皮膚瘙癢,腳癬,產後少乳。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