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Chanɡ Ye Shān Zhu Zi 別名 廣西長葉山竹子。 英文名 Bark of Kwangsi Garcinia 出處 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籐黃科
()
《全國中草藥彙編》:釵子股 拼音注音 Chāi Zǐ Gǔ 別名 牛角蘭、寄生蘭、鹿角草、吊竹 來源 為蘭科釵子蘭屬植物釵子股Luisia hancockii Rolfe.,以全草入藥。
()
拼音注音 Chē Sānɡ Zǎi Ye 出處 《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坡柳的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佈 生於荒坡、沙地和小樹叢間。分佈雲南
()
《全國中草藥彙編》:赤車使者 拼音注音 Chi Chē Shi Zhě 別名 鹿角七、細水麻葉、石邊采、小白沙 來源 為蕁麻科樓梯草屬植物大傘樓梯草Elatostema umbellat
()
《中藥大辭典》:赤茯苓 拼音注音 Chi Fu Linɡ 別名 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 出處 《本草集注》 來源 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近外皮
()
拼音注音 Chi Bao 別名 赤包、氣包、王瓜[遼寧.寧夏]、山屎瓜、屎包子、山土豆 來源 葫蘆科赤雹屬植物赤雹Thladiantha dubia Bunge,以果實及塊根入藥。秋季果
()
《全國中草藥彙編》:赤脛散 拼音注音 Chi Jinɡ San 別名 蛇頭蓼、血當歸、缺腰葉蓼、紅澤蘭、花蝴蝶、紅皂藥、散血丹 來源 蓼科蓼屬植物赤脛散Polygonum ru
()
《中藥大辭典》:赤小豆花 拼音注音 Chi Xiǎo Dou Huā 別名 腐婢(《本經》)。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花。夏季採取。 性味 1
()
《中國藥典》:赤小豆 拼音注音 Chi Xiǎo Dou 別名 赤豆、紅小豆 英文名 SEMEN PHASEOLI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或赤豆Ph
()
《中藥大辭典》:蠶蛻 拼音注音 Can Tui 別名 蠶退、馬鳴退(《嘉佑本草》),馬明退(《儒門事親》),蠶蛻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龍木論》),蠶退皮(《本草求原》),蠶衣、蠶兒衣(
()
《中藥大辭典》:蠶豆花 拼音注音 Can Dou Huā 出處 《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 為豆科植物蠶豆的花。清明節前後開花時采收,曬乾,或烘乾。 生境分佈 產江蘇、浙
()
拼音注音 Chonɡ Dou Chai 別名 遠志木藍 來源 豆科遠志木藍Indigofera neopolygaloides Hu,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佈 貴州。 性味 辛、微甘,平。 功
()
拼音注音 Canɡ Dīnɡ Xiānɡ 別名 石老虎、石參、葉子花、巖五加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第二十九卷群芳類載有藏丁香,曰:"藏丁香,或雲種自西藏來,枝幹同滇丁香,
()
拼音注音 Canɡ Zhao Gǔ 英文名 Drymoglossum bone 出處 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誌》。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鮡科動物藏鮡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yptos
()
拼音注音 Canɡ Shān Yɑo 別名 山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三角葉薯蕷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deltoidea Wall.ex Griseb. 采收和儲藏:8-1
()
《全國中草藥彙編》:草香附 拼音注音 Cǎo Xiānɡ Fu 別名 走莖燈心草 來源 燈心草科草香附Juncus amplifolius Camus,以根入藥。 生境分佈 陝西、四川、雲
()
《全國中草藥彙編》:草靈芝 別名 八股繩、長梗巖須、雪靈芝、水麻黃 來源 杜鵑花科巖須屬植物巖須Cassiope selaginoides Hook. f. et Thoms.,以全株入藥。秋季採集,陰
()
拼音注音 Cǎo Mu Xī 別名 鐵掃把、省頭草、辟汗草、野苜蓿 來源 豆科草木樨屬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淨,切碎曬乾。
()
別名 追風七、老五葉、海棠菜 來源 薔薇科水楊梅屬植物草本水楊梅Geum aleppicum Jacq.,以全草或根入藥。夏季採挖,切碎曬乾。 性味 辛、甘,平。 功能主治 清
()
《全國中草藥彙編》:草牡丹 拼音注音 Cǎo Mǔ Dān 別名 牡丹籐 來源 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大葉鐵線蓮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以全株入藥。夏秋采,切段曬乾。
()
拼音注音 Cǎo Wū Ye 英文名 FOLIUM ACONITI KUSNEZOFFII 來源 本品系蒙古族習用藥材。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乾燥葉。夏季葉茂
()
拼音注音 Cha Zǐ Xīn 別名 油茶籽(《中國經濟植物誌》) 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種子。秋季采收。 生境分佈 分佈四川、安徽、江蘇
()
拼音注音 Cha You Bā 別名 枯餅、茶枯、茶麩、茶子餅、茶子麩、茶油麩。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種子搾去脂肪油後的渣滓。 拉
()
《全國中草藥彙編》:茨菇草 拼音注音 Ci Gū Cǎo 別名 催生草、靈芝草、箭葉大油芒 來源 禾本科茨菇草Spodiopogon sagittifolius Rendle,以全草入藥。 生境
()
《中藥大辭典》:茶樹根 拼音注音 Cha Shu Gēn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山茶科植物茶的根。 化學成分 新鮮根含水蘇糖、棉子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
()
拼音注音 Chou Mo Li Y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重瓣臭茉莉和臭茉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lerodendrumphilippinumSchauer2.C.philippinumSchauerv
()
《全國中草藥彙編》:臭茉莉 拼音注音 Chou Mo Li 別名 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過牆風、臭朱桐、臭牡丹[廣西] 來源 馬鞭草科赬桐屬植物臭茉莉Clerodendro
()
拼音注音 Chou Mu Xu Gēn 出處 《陝西中草藥》 來源 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根。夏末秋初採挖,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同屬植物白香草木犀根含氯原酸、咖啡酸,對
()
《中藥大辭典》:臭柏 拼音注音 Chou Bǎi 別名 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 出處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 為
()
《全國中草藥彙編》:臭牡丹 拼音注音 Chou Mǔ Dān 別名 矮桐子、大紅花、臭楓根、臭八寶、臭芙蓉、矮腳桐 來源 馬鞭草科赬桐屬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