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

《中藥大辭典》:女菀 拼音注音 Nǚ Wǎn 別名 白菀、織女菀(《吳普本草》),女宛(《本草經集注》)。女腸(《廣雅》),羊須草(《雷公炮炙論》),茆(《別錄》)。 出處 《本經》
()
《中藥大辭典》:白粱米 拼音注音 Bai Lianɡ Mǐ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植物白粱的種仁。 原形態 粱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種。植物形態詳"粟米"條。 性味
()
《中藥大辭典》:地漿 拼音注音 Di Jiānɡ 別名 土漿(陶弘景),地漿水(《會約醫鏡》)。 出處 《本草經集注》 歸經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性味 甘,寒
()
《全國中草藥彙編》:甘蔗 拼音注音 Gān Zhe 別名 紅甘蔗 來源 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以稈、汁入藥。 生境分佈 南方各省。 化學成分 含蔗醣
()
拼音注音 Hanɡ Zhōu Qi Ninɡ 英文名 Hangchow Mosla 出處 始載於《中國植物誌》。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杭州薺薴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
()
《中藥大辭典》:藿香 拼音注音 Huo Xiānɡ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廣藿香於6~7月間生長繁茂時采收,海南地區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
()
《中藥大辭典》:黃粱米 拼音注音 Huanɡ Lianɡ Mǐ 別名 竹根米(《千金·食治》),竹根黃(《唐本草》)。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植物黃粱的種仁。 原形態
()
拼音注音 Jī Su Zǐ Huā 別名 牛舌片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蘭科植物細毛火燒蘭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佈 生於土山雜草中。分佈貴州等地
()
《中藥大辭典》:穬麥櫱 拼音注音 Kuanɡ Mai Nie 別名 麥芽(《綱目》)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裸麥的發芽穎果。 生境分佈 我國西部常有救培
()
《中藥大辭典》:茉莉花 拼音注音 Mo Li Huā 別名 小南強(《清異錄》),柰花(《丹鉛雜錄》),鬘華(《群芳譜》),木梨花(《中國樹木分類學》)。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木
()
拼音注音 Mian Jīn 出處 寧原《食鑒本草》 來源 為小麥面和麩皮入水揉洗後所獲得的膠粘狀物質。 性味 甘,涼。 1寧原《食鑒本草》:"性涼寒。" 2《綱目》:"
()
《中藥大辭典》:粟米 拼音注音 Su Mǐ 別名 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齊民要術》),小米(《本草蒙筌》),硬粟(《醫學入門》),秈粟(《綱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實圖考》),黃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