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

陽和湯朗讀

陽和湯中藥材詳解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處方

熟地黃30克 麻黃1.5克 鹿角膠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薑炭1.5克

藥理作用

對結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對5例頑固結核病例的痰培養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

功能主治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治陽虛寒凝而成之流註、陰疽、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現用於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等證屬陽虛寒凝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註意

瘡瘍陽證、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均忌用。

備註

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為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血溫陽為臣;薑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麻黃調血脈,通腠理,均以為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於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

摘錄
《外科全生集》

鄭藝文方:陽和湯

處方

熟地黃30克,鹿角膠9克,上肉桂3克,甘草3克,炮薑1.5克,麻黃1.5克,白芥子6克。

功能主治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主陽虛血虧,陰寒內滯。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鄭藝文方

《外科證治全生集》:陽和湯

配方組成

熟地黃一兩(30克);白芥子炒,研,二錢(6克);鹿角膠三錢(9克);肉桂去皮,研粉,一錢(3克);麻黃五分(2克);薑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錢(3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或脫疽、貼骨疽、流註、鶴膝風、痰核、瘰癧等屬於陰證者。

方解

陽和湯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氣血不暢,痹阻肌肉、筋骨、關節、經脈所致。營血虛弱,寒凝痰滯,氣血不暢,故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並見全身虛寒證候;寒為陰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均為虛寒之象。治宜溫陽補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滯以療其標。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陰血,填精益髓,此為“陰中求陽”之法,使陽氣生化有充足的物質基礎;配用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藥合用,養血助陽,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寒凝濕滯,非溫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薑炭溫陽散寒通血脈,以治其標,共為臣藥。用少量麻黃,開腠理,以宣散體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濕,宣通氣血,可除皮裡膜外之痰,兩藥合用,既宣通氣血,又令熟地黃、鹿角膠補而不滯,共為佐藥。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補陰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藥與滋補藥配伍,使寒濕得宣而不傷正,精血得充而不戀邪,用治陰疽,可化陰凝而佈陽和,故名“陽和湯”。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陽和湯為治外科陰證之癰疽瘡瘍的著名方劑,以患部不紅、不熱、漫腫、酸痛、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陽和湯常用於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腫等屬血虛寒凝者。

註意

陽證瘡瘍忌用。

方歌

陽和熟地鹿角膠,白芥桂薑麻黃草,溫陽補血散寒滯,陰疽瘡瘍服之消。

摘錄
《外科證治全生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