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烏藥散

天臺烏藥散朗讀

天臺烏藥散中藥材詳解

《醫學發明》卷三:天臺烏藥散

處方

天臺烏藥 木香 茴香(炒)青皮(去白)良薑(炒)各15克 檳榔2個(銼)川楝子10個 巴豆70粒

制法

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麩不用,令諸藥為末。

功能主治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喜暖畏寒。

用法用量

每服3克,溫酒送下。疼甚者,炒生薑、熱酒下亦得。

備註

方中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薑行氣散結,散寒除濕;檳榔行氣破堅,直達下焦;用巴豆炒過的川楝子以去其苦寒之性,增強其行氣散結之功。諸藥同用,使寒凝解,氣滯散,肝脈和,疝痛自除。

摘錄
《醫學發明》卷三

宋·《聖濟總錄》:天臺烏藥散

出處

天臺烏藥散,出自宋·《聖濟總錄》。本方又名“烏藥散”。

組成

烏藥、木香、茴香、青橘皮、高良薑各半兩(各15克),檳榔二個(9克),川楝子十個(12克)。

用法

川楝子用巴豆微炒,敲破,小麥麩一升同炒,川楝子變黑色時,去巴豆、小麥麩,上除炒巴豆不用外,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3克),食前溫酒送下;疼甚,炒生薑、熱酒調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

疏肝行氣,散寒止痛。

主治

小腸疝氣,前陰牽引臍腹疼痛,睪丸偏墜腫脹,舌淡苔白,脈象沉弦。亦治婦女痛經,瘕聚等氣滯寒凝者。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闌尾炎、胃痛等病癥。

1.慢性前列腺炎:以天臺烏藥散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患者83例,並與鹽酸特拉唑嗪、芬必得治療相對照,療程6周。用NIH - CPSI前列腺炎癥狀評分作為療效判斷的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1.25%,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中國醫藥導報》2009年第34期)

2.慢性闌尾炎:以天臺烏藥散加減治療慢性闌尾炎40例,並與頭孢噻肟鈉十硫酸阿米卡星十甲硝唑抗感染治療相對照,以癥狀體征變化為療效評價標準。結果:治療組治愈率85%,總有效率95%,對照組治愈率28.21%,總有效率69.23%,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陜西中醫》2005年第6期)

3.胃病:運用本方為主方治療胃痛患者83例,2周為一個療程,平均服藥1.8個療程。以疼痛消失,進食正常為治愈標準。結果:治愈42例,顯效23例,好轉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1.7%。(《江蘇中醫藥》2003年第5期)

方解

天臺烏藥散主治氣滯寒凝之疝氣,以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弦為辨證要點。若用痛經、瘕聚亦須有上述舌、脈。方中以辛溫之烏藥疏肝行氣、散寒止痛;配用青皮疏肝理氣、高良薑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茴香暖肝散寒,四藥皆為辛溫芳香之品,從而加強瞭烏藥疏肝行氣、散寒止痛之力;又以檳榔下氣化滯、直達下焦而破堅。本方以苦寒的川楝子與大辛大熱的巴豆同炒,增強川楝子行氣散結之效,又減其寒性,而且還吸收瞭巴豆蕩滌攻堅散積的作用。

本方辛散溫通力強,買熱證者慎用。方中巴豆不宜直接投入方中使用,以免引起腹瀉,甚至引起中毒。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尚見於治療睪丸炎、疝氣、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腸脹氣、婦科炎癥、腸痙攣、晚期癌痛等各種痛癥。

方歌

天臺烏藥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檳薑,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摘錄
宋·《聖濟總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