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

控涎丹朗讀

控涎丹中藥材詳解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控涎丹

別名

子龍丸(《外科壘生集》卷四)。

處方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幹。

功能主治

攻逐痰飲。治痰涎內伏,胸背、手腳、頸項、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內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走易不定,或頭痛不可舉,昏倦多睡,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多有鋸聲,及手腳沉重,腿冷痹麻,氣脈不通等。

用法用量

食後及臨臥時用薑湯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氣實,酌加用量。

備註

本方是從《聖濟總錄》卷十“趁痛丸”演化而來。參見該條。

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

《活人方》卷六:控涎丹

處方

黑醜3兩(生熟各半),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白芥子1兩,樸消3錢,生礬2錢5分,熟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制法

白蘿卜汁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滌除痰癖伏飲。主男婦素有停痰積飲,隱伏於兩脅之下,腰腎腸胃之間,遠年則隨氣走註,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氣猶旺者。

用法用量

空心薑湯吞服1錢。

摘錄
《活人方》卷六

《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

處方

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漸加至10丸,臨臥薑湯送下。

摘錄
《丹溪心法》卷四

《玉案》卷三:控涎丹

處方

大戟2兩,白芥子2兩,瓜蔞曲2兩,薄桂3錢,全蠍8個,雄黃2錢,朱砂2錢。

制法

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痰飲癥,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臨臥薑湯送下。

摘錄
《玉案》卷三

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控涎丹

出處

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本方又名“子龍丸”,由十棗湯衍化而來。

組成

甘遂、大戟、白芥子。

用法

上藥各等分,共為細末,面糊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臨臥時用生薑湯送服。

功效

祛痰逐飲。

主治

主治水飲痰涎停於胸脅,脅肋疼痛,舌苔黏膩,脈弦或滑。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高脂血癥、結核性胸腔積液、食道癌術後胸腔積液等病癥。

1.高脂血癥:應用控涎丹治療高脂血癥30例,5日為1個療程,1個月後再服第2個療程,共服2個療程;與吉非貝齊治療30例作對照,連服2個月。觀察兩組血脂變化。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降低TC、T克,升高HDL - C,但治療組優於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陜西中醫》2006年第7期)

2.結核性胸腔積液:84例確診為結核性胸腔積液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4例常規給予抗結核化學治療,胸腔穿刺抽液,適當輸液及支持療法;治療組60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控涎丹治療,隔日1次。療程均為2周。以2周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胸片及胸腔B超示胸腔積液消失為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75%,兩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年第7期)

3.食管癌術後胸腔積液:采用控涎丹原方鼻飼食管癌術後胸腔積液患者。根據患者體質情況及腹瀉程度,每日1次,每次1.0~2.5克;或每日2次,每次1.0克,療程15日,每周進行X光胸透或攝片1次,12例患者均在1個療程內治愈,治愈率100%,最快的1周內胸腔積液即完全吸收。(《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年第6期)

方解

本方大戟蕩滌臟腑曲道之水飲痰毒、惡血,甘遂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飲水濕,兼入血分,消癥化瘀;白芥子蕩滌皮裡膜外之水飲、痰毒、惡血。宋·陳言謂:“控涎丹專為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而設。”隻要掌握好用量,擇證無誤,其療效安全可靠。體氣虛弱者應當慎用。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於治療脂肪瘤、頸淋巴結結核、骶髂關節炎、頸椎病、慢性前列腺炎、神經性嘔吐癥、慢性腹瀉、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證屬水飲痰涎停滯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方中甘遂含有一種無水酸,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亢進,產生峻下作用,並有利尿之功;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並對組織中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方歌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摘錄
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