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

桂枝湯朗讀

桂枝湯中藥材詳解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桂枝湯

處方

桂枝、芍藥,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

功能主治

傷寒中風病頭痛發熱漢出惡風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桂枝湯

處方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一兩。

炮制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黃芩半兩。

夏至後加知母半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不用加減。

註意

無汗休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傷寒論》:桂枝湯

別名

陽旦湯(《傷寒論》)。

處方

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 甘草6克(炙)生薑9克(切)大棗12枚(擘)

藥理作用

1.解熱、鎮痛、抗炎與鎮靜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3(3):25,解熱試驗說明;75%桂枝湯能使發熱傢兔肛溫降低0.71℃,皮溫試驗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膚溫度降低8.13%。鎮痛實驗結果,在120分鐘時,37.5%、75%桂枝湯使小鼠基礎痛閾分別增高64.82%和105.35%;與0.1%嗎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湯對小鼠扭體反應的抑制率為90%。另外,桂枝湯有較強抗甲醛性炎癥作用,致炎後1小時,37.5%和75%桂枝湯的腫脹抑制率分別為85.72%和84.77%。實驗還表明桂枝湯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動,增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2.對巨噬細胞功能的促進作用 《福建中醫藥》1983(1):61,本方對小白鼠巨噬細胞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桂枝湯組的巨噬細胞吞噬率為24.4%、吞噬指數為42.2%;對照組則分別為21.0%、36.4%,(P<0.05)有顯著性差異。實驗還參考Ashman、Ellingson提出的體溫升高,巨噬細胞活動能力隨之增強的觀察結果,證實瞭原方“啜粥溫覆”的科學性。並采用不同給藥時間分組觀察,發現每日服2~3劑或每日1劑連服數日的效果最佳,與仲景“後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記載一致。

功能主治

解肌發汗,調和營衛。治外感風寒,發熱惡風,頭痛項強,身痛有汗,鼻嗚幹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見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

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適寒溫,服100毫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適量,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遍身微汗者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註意

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表實無汗,表寒裡熱,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者,均忌用。

備註

本方證屬腠理不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治宜辛溫解肌,調和營衛。方中桂枝散寒解肌為君;芍藥斂陰和營為臣;生薑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棗助芍藥和裡營,並為佐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功。

摘錄
《傷寒論》

《傷科補要》卷四:桂枝湯

別名

桂枝治傷湯(《中醫傷科學講義》)。

處方

桂枝 枳殼 陳皮 紅花 香附 生地 歸尾 元胡索 防風 赤芍 獨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

理氣活血,通絡止痛。治手臂筋骨損傷。

用法用量

童便、陳酒煎服。

摘錄
《傷科補要》卷四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桂枝湯

處方

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風頭痛,鼻鳴幹嘔,發熱自汗惡風,或寒熱汗出則少解,如瘧狀,脈浮洪虛大。感冒過汗。

用法用量

每服5錢,煎8分,食前服。蓋被取微汗。

盛夏時及淋傢、酒傢、衄傢,於桂枝湯加黃芩,名陽旦湯;或夏日隻用本方增芍藥,名建中湯。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

《聖濟總錄》卷一七七: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飲皆出,腹中痛,氣欲絕。

用法用量

100-200日兒,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空心、午後,分2次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七

《保命集》卷中:桂枝湯

處方

桂枝半兩,白術半兩,芍藥半兩,甘草2錢(炙)。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大腸經動,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瞭而不瞭,小便多清。內寒泄瀉。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水1盞,煎至7分,去滓取清,宜溫服之。

摘錄
《保命集》卷中

《千金》卷五:桂枝湯

處方

桂枝半兩,甘草2兩半,紫菀18銖,麥門冬1兩18銖。

功能主治

嬰兒猝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4-5次與之。

註意

宜節乳哺。

各傢論述

《千金方衍義》:桂枝湯風傷衛藥也,以本方無治謦咳藥,故去芍藥、薑、棗,而易紫菀、門冬引領桂枝、甘草以開發肺胃逆氣,皆長沙方中變法,豈特嬰兒主治哉。

摘錄
《千金》卷五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桂枝湯

處方

桂心3兩,甘草(炙)3兩,大棗12枚(一方用生薑5兩)。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中風汗出,幹嘔。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次服。

註意

忌生蔥、海藻、菘菜。

摘錄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

《聖惠》卷九:桂枝湯

處方

桂枝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幹薑半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2兩(去根節)。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1日,太陽受病,頭痛項強,壯熱惡寒。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蔥白2莖,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如人行5裡,以稀蔥粥投之,衣蓋取汗;如未汗,一依前法再服。

摘錄
《聖惠》卷九

《外臺》卷三引《范汪方》:桂枝湯

處方

桂心2兩,小藍2兩。

功能主治

天行(匿蟲)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2升半,納豬肝10兩,去上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在下部者,3分藥中用1分,竹筒納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如發大細蟲5-6升。小兒半作之。

註意

忌生蔥。

摘錄
《外臺》卷三引《范汪方》

《回春》卷二:桂枝湯

處方

桂枝、芍藥、防風、羌活、川芎、白術、甘草。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實表散邪。主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痛,發熱惡風,脊強,自汗,脈浮緩。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註意

無汗者不可服。

摘錄
《回春》卷二

《攝生眾妙方》卷四:桂枝湯

處方

官桂、麻黃(去節,用枝)各等分。

功能主治

傷寒感冒。

用法用量

水1鐘半,加生薑3片、蔥1根,煎至8分,溫服。取汗。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四

《普濟方》卷一○六:桂枝湯

處方

大續命湯去白術加桂。

功能主治

中風,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摘錄
《普濟方》卷一○六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當歸1兩,甘草(炙)1兩,芎藭1兩,石膏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產後傷寒,頭目昏痛,體熱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2枚(擘),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儒門事親》卷十二:桂枝湯

別名

桂苓湯

處方

桂枝1兩,茯苓半兩,芍藥1兩,甘草7錢。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發汗。主風寒暑濕之氣,入於皮膚而未深,飧泄不止,日夜無度,完谷不化,身表微熱,兩手脈息俱浮。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同煎,溫服。

摘錄
《儒門事親》卷十二

《活人方》卷三:桂枝湯

處方

防風3錢,羌活2錢,茯苓1錢5分,陳皮1錢5分,蘇葉1錢,桂枝5分,甘草2分,生薑3片。

功能主治

三陰自利。

用法用量

水煎,午前後服。

摘錄
《活人方》卷三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幹薑(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4-7枚,麻黃(去根節)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初得傷寒時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並2服。以衣被蓋,令汗透。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術1兩,甘草(炙,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癥因脈治》卷一:桂枝湯

處方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

功能主治

西北方冬令傷寒,太陽經風傷衛,有汗,惡風,脈浮緩。

摘錄
《癥因脈治》卷一

《醫學傳燈》卷上:桂枝湯

處方

桂枝3錢,白芍(生用)3錢,甘草2錢,大棗3枚,浮麥1撮。

功能主治

傷風,脈來洪大無力,身熱汗出者。

用法用量

氣虛脈細,加黃耆。

摘錄
《醫學傳燈》卷上

《幼科直言》卷四:桂枝湯

處方

桂枝、當歸、白芍(炒)、白術(炒)、白茯苓、柴胡、熟半夏、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

瘧來數次後,熱少寒多者。

用法用量

生薑2片,紅棗2枚為引。

摘錄
《幼科直言》卷四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湯

處方

桂枝、厚樸(炒)、陳皮、甘草、桔梗、紅花、柴胡、麥芽、神曲、木香。

功能主治

厥陰傷寒,腹痛作瀉,或成結胸者。

用法用量

生薑1片,紅棗2枚為引。

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桂枝湯

處方

桂心3兩,芍藥3兩,生薑(切)3兩,大棗12枚(破之)。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陰傷寒。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棗爛,去棗,納藥,又煮令微沸,可3升,分為3次服。取汗;無汗更進1服,得汗即止。

摘錄
《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

《傷風約言》:桂枝湯

處方

桂枝2大園匕,芍藥2大園匕,生薑7分。

功能主治

外感風寒,脈浮數者。

用法用量

以水3合,煎取1合,去滓頓服。中病即止。

摘錄
《傷風約言》

《治痢提要新書》:桂枝湯

處方

酒芍4錢,桂枝2錢,炙草2錢。

功能主治

發熱,惡寒,自汗,腹痛下痢。

用法用量

加生薑水煎,去滓,入飴糖3-5錢,微火解服。

摘錄
《治痢提要新書》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3分,芎藭半兩,半夏(湯洗7遍,生薑等分同搗,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菖蒲半兩,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芷1分。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風傷寒初得,其外證頭項疼,腰背強,壯熱語澀,恍惚,涕唾稠粘,遍身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蓋覆取汗。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千金》卷八:桂枝湯

處方

桂枝3兩,芎藭3兩,獨活3兩,牛膝3兩,薯蕷3兩,甘草3兩,附子2兩,防風4兩,茯苓4兩,天雄4兩,茵芋4兩,杜仲4兩,白術4兩,蒴藋根4兩,幹薑5兩,大棗40枚,躑躅1升,豬椒葉1升,根皮1升。

功能主治

肝虛寒,卒然瘖啞不聲,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宿風所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4鬥,漬7日。每服4合,1日2次,加至五6合。

各傢論述

《千金方衍義》:肝虛卒犯癘風,面青肢緩乃肝之本病;至於瘖啞、便失,又為腎臟氣衰不能統攝上下之兆。方用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3方萃聚於一,方謂峻矣;猶恐腎中真陽式微,不能煥發脾氣,乃以幹薑易生薑,佐術、附以溫水、土二臟,且合成甘、薑、苓、術以祛腎著之邪;猶恐附子之力不逮,更需天雄統攝茵芋、躑躅、蒴藋、豬椒戮力並攻;猶恐茵芋等藥過烈,因以大棗和之;其獨活、防風、芎藭、薯蕷、杜仲、牛膝雖藥中卑伍,然無老成無以約制強悍,克濟剛柔之用;用酒漬者,酒能活絡行經,徹內外而搜逐風毒之氣也。

摘錄
《千金》卷八

《直指》卷二十六:桂枝湯

別名

桂枝散

處方

辣桂。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打撲傷墜,瘀血混悶,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桂枝散(《普濟方》卷三一一)。

摘錄
《直指》卷二十六

《聖濟總錄》卷七:桂枝湯

處方

桂(去粗皮)1兩,幹薑(炮)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芎藭1兩,遠志(去心)1兩,獨活(去蘆頭)1兩,防風(去叉)1兩,紫石英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3兩,杏仁25枚(去皮尖雙仁,炒),石膏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中賊風,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用法用量

每服7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服3次,夜服1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

《聖惠》卷九:桂枝湯

處方

桂枝1兩,赤芍藥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芎藭1兩,柴胡1兩(去苗),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7日不解,頭痛,小便清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如人行10裡未汗,再服。

摘錄
《聖惠》卷九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湯

處方

桂枝、防風、神曲、使君子肉、厚樸、木香、白芍、陳皮。

功能主治

寒氣入胃,吐蟲,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

生薑1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漢《傷寒論》:桂枝湯

出處

桂枝湯,出自漢《傷寒論》。本方又名“陽旦湯”。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9克)、芍藥三兩(9克)、甘草二兩炙(6克)、生薑三兩,切(9克)、大棗十二枚,擘(3克)。

用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效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幹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浮弱。

方解

本方證為風寒客表,營衛不和所致。風寒束表,衛氣與邪抗爭而浮盛於外“衛強”,致營陰不能內守而外泄“營弱”,故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緩,即所謂“營衛不和”,又稱表虛證;邪氣鬱滯,肺氣不利,胃失和降,則鼻鳴幹嘔。治宜發汗解肌,調和營衛,祛邪與扶正兼顧。方中桂枝為君,辛甘散寒以調衛,用治“衛強”。白芍為臣,酸寒斂陰以和營,用治“營弱”。君臣相配,一則邪正兼顧,調和營衛;二則散中有收,汗中寓補,相制相成。生薑辛溫,既助桂枝發汗解表,又溫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助白芍益陰和營以助汗源。薑棗相配,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藥對,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且甘草與桂枝相合能辛甘化陽以實衛,與白芍相合能酸甘化陰以和營,功兼佐使之用。柯琴稱本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以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若惡風寒較甚者,加防風、荊芥、淡豆豉;體質素虛者,加生黃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厚樸。本方對表實無汗,表鬱裡熱,汗不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即見裡熱口渴、脈數等癥者,均不宜使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

2.外感發熱:以桂枝湯治療100例,正柴胡飲沖劑治療50例為對照,療程均為3日,服藥期間不服用其他與治療感冒有關的藥物或其他療法(如針灸等)。總體療效評價標準以用藥3日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感冒癥狀全部消除為痊愈。結果:桂枝湯組痊愈67例,顯效11例,有效14例,無效8例;正柴胡飲沖劑組痊愈32例,顯效7例,有效8例,無效3例,兩組無顯著差別。(《河南中醫》2000年第3期)

3.汗證:以桂枝湯加減治療術後盜汗40例,谷維索片和復合維生素B片聯合治療40例為對照,均以7日為1個療程。療效評價以治療後盜汗止,其他癥狀消失為痊愈。結果:治療組治愈23例,好轉12例,未愈5例,總有效率87.5%,優於對照組的治愈2例,好轉5例,未愈33例,總有效率17.5%。(《吉林醫學》2013年第21期)

4.感冒:以桂枝湯合玉屏風散隨癥加減治療虛體感冒60例,復方氨酚烷胺膠囊治療30例為對照,7日為1個療程。根據患者治療後的癥狀來評判療效,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癥狀減輕 為有效,癥狀沒有變化或者加重為無效。結果:治療組顯效46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優於對照組的顯效7例,有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湖北中醫雜志》2011年第7期)

5.陰暑:以桂枝湯化裁隨癥加減治療100例,其中10例患者輸液治廳1日,輸液量1 000~1500毫升,未使用抗生紊。每例3劑,每日1劑,3煎,分3次服。療效評價發癥狀(精神衰憊、肢體困倦、頭昏嗜睡、胸悶不暢,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惡心嘔吐、渴不多飲,舌淡、苔薄膩,脈濡細)及體征消失,精神恢復為治愈。結果:所有病例均治愈。(《江西中醫藥》2007年第12期)

6.心律失常:以桂枝湯合生脈散隨癥加減治療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過鹽酸普羅帕酮(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治療,以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早搏消失,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為痊愈。結果:痊愈16例,顯效29例,有效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67%:用藥最多者3j劑,最少者7劑。(《四川中醫》2003年第6期)

現代研究

本方常用於治療感冒、流感、原因不明的低熱、蕁麻疹、皮膚瘙癢癥、凍瘡、妊娠嘔吐、產後及病後低熱等屬營衛不和者。臨床報道也見於治療冠心病、不寐、頭痛、腹痛、泄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慢性腎功能衰竭、更年期綜合征、白細胞減少癥、梅尼埃病、疲勞綜合征,妊娠嘔吐、產後汗癥、小兒支氣管哮喘、小兒地圖舌、過敏性鼻炎、面神經麻痹、復發性口腔潰瘍、銀屑病、蕁麻疹、白癜風、凍瘡、頸椎病、肩周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癥,涉及循環、免疫、泌尿、消化、內分泌、神經等多個系統。

實驗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解熱、抗炎、鎮靜、免疫、雙向調節、抗過敏、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註意

外感風寒表實證及溫病初起.風熱表證,均不宜用。

功用鑒別

麻黃湯與桂枝湯同屬辛溫解表劑,均可用治風寒表證。但麻黃湯中麻、桂並用,佐以杏仁,發汗散寒力強,又能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癥見無汗而喘,脈浮緊;而桂枝湯中桂、芍同用,佐以薑、棗,發汗解表力弱,但能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汗出惡風,脈浮緩。

方歌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薑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有汗此為功。

摘錄
漢《傷寒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