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加黃耆湯朗讀

桂枝加黃耆湯中藥材詳解

《金匱要略》卷中:桂枝加黃耆湯

處方

桂枝 芍藥 甘草各6克 生薑9克 大棗12枚 黃耆6克

功能主治

治黃汗,兩脛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疽脈浮,有表虛癥狀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須臾飲熱稀粥約200毫升,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中

《金匱》卷中:桂枝加黃耆湯

別名

桂枝加黃耆五兩湯

處方

桂枝2兩,芍藥2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黃耆2兩。

功能主治

助陽散邪,以發鬱阻之濕。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

臨床應用

虛黃《靜香樓醫案》: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桂枝、黃耆、白芍、茯苓、生薑、炙草、大棗。

用法用量

桂枝加黃耆五兩湯(《三因》卷十)。《三因》本方用:桂枝(去皮)、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耆五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三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各傢論述

①《醫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營中之液;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膽益胃之物也。②《醫門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熱粥助其得汗,加黃耆固衛。以其發熱,且兼自汗、盜汗,發熱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黃耆也。其發汗已仍發熱,邪去不盡,勢必從表解之。汗出輒輕,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過汗而傷其衛外之陽,並胸中之陽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陽通而陰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黃耆固陽,桂枝通陰矣。③《金匱要略方義》:以桂枝湯微解其表,和其營衛,使在表之濕隨汗而解。表盛之人,雖取微汗,猶恐重傷其表,故少佐黃耆以實表,使之汗不傷正,補不留邪,此正為寓補於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時,黃耆與桂枝、生薑配伍,尤有化氣行水之功。然黃耆固表,有礙桂枝之發散,故服後需飲熱粥以助藥力。其治黃疸者,因黃疸亦屬濕鬱之證,故其表虛者,亦一並主之。

摘錄
《金匱》卷中

漢·《金匱要略》:桂枝加黃芪湯

組成

桂枝、芍藥各三兩(各9克),甘草二兩(6克),生薑一兩(9克),大棗十二枚(3枚),黃芪二兩(6克)。

用法

水煎溫服,服後飲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出汗,再服。

功效

益氣解表,調和營衛。

主治

主治黃汗,兩脛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初起,發熱惡寒,脈浮自汗;氣虛感受風寒。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黃汗及心律失常等病癥。

1.感冒:以桂枝加黃芪湯加減治療夏季氣虛感冒78例。3日內體溫恢復正常且無反跳則為痊愈:結果:痊愈49例,好轉9例,無效20例(其中失訪11例),總有效率74.3%。(《國醫論壇》1998年第1期)

2.汗證:以本方加減治療黃汗癥。患者上半身汗出色且黃,並自覺胸悶、心慌、小便量少等癥狀。因寒鬱衛陽與內之鬱熱結合所致。予本方加減,服4劑後,病情明顯好轉,汗出大減,其色已不黃染。上方加防風,繼服3劑而愈。隨訪未復發。(《新中醫》1994年第11期)

3.心律失常:以本方加減可治心動過緩。中醫診為“怔忡”,為心臟虛損,氣虛無力鼓動,陽虛無以溫煦,心神失攝所致。方以本方加紅參、棗仁等。一診5劑,服後自覺癥狀好轉,汗出、乏力減。又連續5診,服藥25劑,自覺癥狀消失,心率由48次/分改為54次/分,又相繼服藥2個月,心率62次/分。心肌缺血改善,普通心電圖提示為正常心電圖。至今健康,病未復發。(《河南中醫》1999年第1期)

方解

本方即桂枝湯加黃芪組成。方中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黃芪益氣固表,扶正祛邪,助桂枝湯以解表散寒。

臨床應用以惡寒較重、發熱自汗、脈浮無力為辨證要點。如外感表虛,加白術、防風;氣虛較甚,重用黃芪,加黨參、自術;黃汗、黃疸,加茵陳、梔子、黃柏;盜汗,倍芍藥,加當歸;多汗,加浮小麥。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尚見於治療糖尿病多汗癥、自汗、盜汗、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頻發室性早搏、心房纖顫等病癥。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加黃芪湯水提液對離心蛙心在小量時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幅度增大;大量應用時,可使整個心臟抑制,心跳停止。

方歌

桂枝湯本治表虛,營衛不和是病機,而今汗出惡風甚,益氣固表加黃芪。

摘錄
漢·《金匱要略》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