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朗讀

防風通聖散中藥材詳解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防風通聖散

處方

防風(五分) 川芎(五分) 當歸(五分) 芍藥(五分) 大黃(五分) 薄荷葉(五分) 麻黃(五分) 連翹(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錢) 黃芩(一錢) 桔梗(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荊芥(二分半) 梔子(二分半) 白術(二分半)

功能主治

治一切風熱等證。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薑三片,煎至一鐘,不聚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宜明論方》卷三:防風通聖散

別名

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

處方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消各15克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0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荊芥 白術 梔子各7.5克

制法

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偏正頭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幹,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風瘙癮疹,苔膩微黃,脈數。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蕁麻疹、濕疹、神經或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屬風熱壅盛,裡閉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20毫升,溫服。

涎嗽者,加半夏15克(薑制)。

備註

方中防風、荊芥、麻黃、薄荷輕清升散,疏風解表,使風熱之邪從汗而解;大黃、芒消瀉熱通便,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裡熱從二便而出;更以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血,白術、甘草健脾和中。配合成方,則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從而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王旭高評本方說:"此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名日通聖,極言其用之神耳。"

摘錄
《宜明論方》卷三

《麻癥集成》卷四:防風通聖散

處方

防風、薄荷、力子、麻黃、黑梔、甘草、荊芥、桔梗、連翹、石膏、元參、木通。

功能主治

麻癥表裡三焦俱實,昏睡壯熱,目赤舌幹咽痛。

用法用量

加生薑、蔥、水煎服。

摘錄
《麻癥集成》卷四

《癘瘍機要》卷下:防風通聖散

處方

防風1兩,當歸1兩,川芎1兩,芍藥1兩,大黃1兩(煨),芒消1兩,連翹1兩,薄荷1兩,麻黃1兩,桔梗1兩,石膏1兩(煅),黃芩(炒)1兩,白術2錢5分,山梔2錢5分,荊芥2錢5分,甘草2兩,滑石3兩,白芷5錢,蒺藜5錢(炒),鼠粘子5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風熱熾盛,大便秘結,發熱煩躁,表裡俱實者。

用法用量

每服3-5錢,白湯調下。

摘錄
《癘瘍機要》卷下

《醫學啟源》卷中:防風通聖散

處方

防風2錢半,川芎5錢,石膏1錢,滑石2錢,當歸1兩,赤芍5錢,甘草2錢半(炙),大黃5錢,荊芥穗2錢半,薄荷葉2兩,麻黃5錢(去根苗節),白術5錢,山梔子2錢,連翹5錢,黃芩5錢,桔梗5錢,牛蒡(酒浸)5錢,人參5錢,半夏(薑制)5錢。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風熱鬱結,氣血蘊滯,筋脈拘攣,手足麻痹,肢體焦痿,頭痛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腸胃蘊熱鬱結,水液不能浸潤幹周身而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甚,而時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裡,陽極似陰,而寒戰煩渴老;或熱甚變為瘧疾,久不已者;或風熱走註,疼痛麻痹者;或腎水陰虛,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或暴喑不語,及喑風痛者;或破傷中風,時發潮熱搐搦,並小兒熱甚驚風,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熱極黑陷,將欲死者;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並解耽酒熱毒,及調理傷寒,發汗不解,頭項肢體疼痛,並宜服之。

用法用量

《禦藥院方》有牛膝,無牛蒡。

摘錄
《醫學啟源》卷中

《宣明論》卷三:防風通聖散

別名

通聖散

處方

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大黃半兩,薄荷葉半兩,麻黃半兩,連翹半兩,芒消半兩,石膏1兩,黃芩1兩,桔梗1兩,滑石3兩,甘草2兩,荊芥1分,白術1分,梔子1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裡交治。主風熱怫鬱,筋脈拘倦,肢體焦萎,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鬱結,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鬱,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鬱,水液不能宣行於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與邪熱相合,並入於裡,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定註,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喑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並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濟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駁,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及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並兩感諸癥。兼治產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為諸熱癥,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諸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鬱,舌強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風熱燥癥,鬱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臨床應用

1.將防風通聖散改為湯劑治療頑固性頭痛27例,療效顯著。患者均表現為持續性或反復發作性頭痛,病程3個月以上,經多種治療效果不佳,並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及顱內炎癥所致之頭痛。其中偏頭痛及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6例;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8例,肌收縮性頭痛7例,神經官能性頭痛3例,鼻副鼻竇炎伴發頭痛1例,高血壓所致頭痛2例。治療以防風通聖散作為基本方,無大便秘結,去大黃、芒消;無小便黃赤,去山梔、滑石;頭昏眼花者,加菊花。結果,治愈19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未見副作用。作者認為:本方藥味太多,應加篩選,可以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發汗解表,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作為主藥,隨證加減。

2.咽喉腫痛:一患者咽喉腫痛,作渴引冷,大便秘結,按之六脈俱實,乃與防風通聖散。因其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因涎嗽,加薑制半夏;重用消、黃下之而愈。

用法用量

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賈同知通聖散”;去麻黃、芒消,加縮砂仁,名“崔宣武通聖散”;去芒消,加縮砂仁,名“劉庭瑞通聖散;(見原書同卷)。本方改為丸劑,名“防風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又名“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

涎嗽,加半夏半兩(薑制)。

註意

若時毒饑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各傢論述

1.《醫方考》: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諸痛瘍瘡癢,皆屬心火,故表有疥瘡,必裡有實熱。是方也,用防風、麻黃泄熱於皮毛;用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泄熱於肺胃;用荊芥、薄荷、川芎泄熱於七竅;用大黃、芒消、滑石、梔子泄熱於二陰;所以各道分消其勢也。乃當歸、白芍者,用之於和血;而白術、甘草者,用之以調中爾。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表裡血氣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於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於下。風淫於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白術健脾而燥濕。上下分消,表裡交治,由於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裡也。

摘錄
《宣明論》卷三

《秘傳大麻瘋方》:防風通聖散

處方

防風、荊芥、當歸、羌活、獨活、僵蠶、甘草、滑石、黃柏、白術、桔梗、薄荷、山梔、川芎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紫雲瘋,起時形如紫雲,從上而下,前後一同。

用法用量

先吃1服,後加大黃、芒消、連前藥各4錢,水煎緩服。至利為度,不用服盡。後服返元丸。

摘錄
《秘傳大麻瘋方》

《瘋門全書》:防風通聖散

處方

北防風、荊芥、白附、白芷、白蒺藜、僵蠶、蒼術、白鮮皮(無癬不用)、靈仙、苦參(無癬去之)、元參、赤芍、川芎、川連、焦梔、檳榔、銀花、牛子、大黃、芒消、枯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

功能主治

癘疾。

用法用量

大黃、芒消2味,俟起藥時放下,令2-3沸止。

足痹作熱,加黃柏;大便洞泄,去消、黃。

摘錄
《瘋門全書》

金·《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防風通聖散

出處

防風通聖散,出自金·《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本方制丸,名“防風通聖丸”。

組成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各3克),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各6克),滑石三兩(18克),甘草二兩(12克,)荊芥、白術、梔子各一分(各1克)。

用法

上藥為末,每服6克,水煎,加生薑3片,溫服。現代做水丸,每服6克,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

疏風解表,清熱通裡。

主治

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證,癥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晴痛,口苦而幹,咽喉不利,胸膈痞滿,咳嘔喘滿,涕唾黏稠,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有力。亦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肺炎、肥胖癥、蕁麻疹及痤瘡等病癥。

1.支氣管哮喘:以本方作湯劑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46例,與氨茶堿、硫酸沙丁胺醇治療32例對照04日後評估療效。療效評定以臨床癥狀完全緩解,肺部哮鳴音消失為治愈。結果:治愈24例,好轉18例,無效4例。(《浙江中醫雜志》2004年第8期)

2.肺炎:以本方加減結合西藥治療老年醫院獲得性肺炎50例,與喹諾酮類或頭孢類抗生素治療50例對照。療程均為2周。患者於入組後第3.7、10、14日檢測CRP、血常規。觀察兩組肺部癥狀、體溫等情況。結果:試驗組第7日和第10日CRP明顯優於對照組,且中性粒細胞記數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年第6期)

3.肥胖癥:以防風通聖丸治療抗抑鬱藥物所致肥胖30例,與配合控制飲食、運動療法治療30例對照。2組在原抗抑鬱藥物劑量不變的基礎上進行1個療程8周的治療。療效評定以療程結束時體質量下降5千克以上,並達到標準體質量為痊愈。結果:總有效率86.7%。(《中醫研究》2012年第6期)

4.蕁麻疹:以防風通聖丸合人參健脾丸治療慢性蕁麻疹78例。患者於治療前1日停用抗組胺藥物。結果:服藥1日自覺癥狀與客觀體征消失者23例,2日消失者22例,3日消失者16例,4日消失者13例。用藥10日後效果不明顯4例。(《河南中醫》2010年第10期)

5.痤瘡:以針刺配合本方治療50例,主穴選取尺澤、曲池、合谷、足三裡、肺俞、胃俞、大腸俞、血海。配穴根據隨癥改變。每次選主穴3~4個,配穴2~3個。與羅紅黴素及維A酸乳膏治療48例對照。1個療程為10日,治療2個療程評定療效(療程間隔3日)。療效評定以皮損消退率≥95%,或僅遺留少許色素沉著,癥狀消失則判定為治愈。結果:總有效率98%。(《新中醫》2011年第4期)

方解

喻昌言“此方乃表裡通治之輕劑”。方中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疏風走表,使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泄熱通便,蕩滌積滯,使實熱從下而去;石膏為清泄肺胃之要藥,連翹、黃芩為清熱解毒瀉火之要藥,桔梗可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四藥同用,以清解肺胃之熱;梔子、滑石清熱利濕,與大黃、芒硝配伍,使裡熱從二便分消;火熱之邪,灼血耗氣,汗下並用,亦易於傷正,故用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血,白術健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緩急,並能調和諸藥。

本方汗不傷表,清、下不傷裡,達到疏風解表,清熱通裡之效。誠如《王旭高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註》所雲:“此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名日通聖,極言其用之效耳。”

臨床以憎寒壯熱、口苦咽幹、二便秘澀、苔黃、脈浮數為證治要點。若涎嗽者,加半夏;無憎寒者,去麻黃;內熱不盛,去石膏;無便秘者,去黃、硝;體質壯實,去當歸、芍藥、白術。本方因汗、下之力較峻猛,有損胎氣,故虛人及孕婦慎用。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尚見於治療腦炎、頭痛、鼻竇炎、中風、口瘡、唇風、麥粒腫、癤病、扁平疣、銀屑病、結節性紅斑、藥物性皮炎、皮膚瘙癢癥、接觸性瞼皮膚炎、角膜炎、結膜炎、食物中毒、高脂血癥、便秘、精神分裂癥、眩暈、嘔吐等病癥。現代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具有降膽固醇、抗血栓、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方歌

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裡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摘錄
金·《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