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水茯苓湯

導水茯苓湯朗讀

導水茯苓湯中藥材詳解

《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導水茯苓湯

別名

茯苓導水揚(《醫宗金鑒》卷五十四)。

處方

澤瀉 赤茯苓 白術 麥門冬(去心)各90克 紫蘇 木瓜 檳榔各30克 陳皮 砂仁 木香 大腹皮各22.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行氣化濕,利水消腫。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應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短澀,溺痛如割,大便絕少,雖有亦如黑豆汁。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燈心25根,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如病重者,每服180克,再加去心麥冬60克、燈心1大把,用水2升放砂鍋內,熬至500毫升,再下小銚內煎至200毫升。五更空腹時服;滓再煎服。連進三服,自然利小便,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愈。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明·《奇效良方》:導水茯苓湯

出處

導水茯苓湯,出自明·《奇效良方》。本方又名“茯苓導水方”。

組成

赤茯苓三兩(90克)、麥門冬三兩(90克)、澤瀉三兩(90克)、白術三兩(90克)、桑白皮一兩(30克)、大腹皮七錢五分(20克)、紫蘇一兩(30克)、檳榔一兩(30克)、陳皮七錢五分(20克)、木瓜一兩(30克)、木香七錢五分(20克)、砂仁七錢五分(20克)

用法

上藥研粗末。每用15克,加燈心25根,水煎服。也可用飲片作煎劑,各藥用量據常規劑量酌減。

功效

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主治

主治水腫,喘滿倚息,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澀痛,舌淡苔白,脈濡細。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肝硬化腹水、肺心病心力衰竭、特發性水腫等病癥。

1.肝硬化腹水:觀察茯苓導水湯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療效,對照組30例予低鹽飲食、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茯苓導水飲中藥治療,15日為1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以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腹部超聲波等檢查無腹水,腫大的脾臟明顯縮小,肝功能基本正常為顯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6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6年第3期)

2.肺心病心力衰竭:應用加減茯苓導水湯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40例,並設單純西藥治療對照組40例,療程15日。以心功能糾正至Ⅰ級,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各項檢查基本恢復正常為臨床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75%,治療組療效明顯高於對照組;在糾正心衰的癥狀及體征、控制感染、糾正缺氧及二氧化碳瀦留方面也以治療組為優。(《山西中醫》2002年第5期)

3.特發性水腫:應用導水茯苓飲治療特發性水腫52例,水煎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周。以浮腫消退、癥狀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者為治愈標準。結果:總有效率92.3%。(《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年第7期)

方解

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滯、水濕停留之證。方用赤茯苓、澤瀉利水消腫;白術健脾化濕;大腹皮、木香、檳榔等行氣,健脾則水運,氣行則水行。臨床應用以浮腫、小便短少、胸腹脹滿、飲食不下、不能平臥為辨證要點。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於治療急性腎炎、急性尿路感染、胸水、腹水、子滿癥、子腫癥、羊水過多、妊娠浮腫等證屬脾虛氣滯、水濕停留的病癥。

方歌

術茯豬苓澤瀉健,香砂陳皮蘇葉添,木瓜大腹桑皮水,利水除濕行氣痊。

摘錄
明·《奇效良方》

猜你喜歡